斜塘老街是哪个地方的(历史中的斜塘镇和村落)(6)
事业 村有龙兴寺1座(又名隆兴寺),有衡宇6间,解放后隆兴寺曾为塘北乡乡当局地址地,1958年改为村办公用房,后改为小学。寺前有清朝嘉庆二十年间重建的茂盛桥1座,宽2.5米,跨度10米,四边为条石,中间有步行石,桥为平板桥,只强人行,至今还生涯齐备,桥墩上“嘉庆”字样仍清楚可见。
姚墓行政村地理位置 姚墓村,位于斜塘镇东部,距镇区2.2公里。东与东长、西马村相连,南临斜塘河,西连龚巷村,北与夏家村为邻。
行政变迁 以姚墓天然村而得名。解放前属李长乡,解放后属塘北乡。1956年相助化时为“金星45社”,1958年公社化时为8营。1959年9月为18大队,1961年改为姚墓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时改为姚墓村。境内有姚墓村、戴家场、堰头、陈家台4个天然村,全村设12个村民小组。
河道及交通 村有溇浜4条,别离为:南溇江、南江、东江、后江。全村有巨细桥梁7座,别离为:南江桥、南溇桥、东桥、砖桥、东江桥、姚墓桥、北桥。全村阶梯共有10条,总长3500米,所有铺设水泥板,宽度为0.5~1米,投资5万元。
经济和文化 1997年统计,全村有耕地面积1138亩,自留地76亩。全村共299户,926人,642个劳动力。在镇办厂的有60人,在村办厂的有310人,在个别私营企业的有50人,个别做买卖的有40人。全村有村办厂5个,别离为:风雅化工场、园区第二电镀厂、印刷原料厂、五金厂、构筑构件厂。全村主产粮食,首要农作物为稻、麦、油菜。1997年社会总产值2650万元,个中家产、副业2440万元,农业210万元,财务收入150万元。水产物产量210吨。全村翻、新建楼房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8%。村学龄儿童就读于斜塘中心小学。现村有幼儿教诲班1个。村相助医疗始于1969年,今有村卫生室1个,村子大夫1名。村实际行大病风险医疗制,介入人数占全村生齿的90%。村首要家庭副业以编织芦席为主。199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4300元。
姓氏 姚墓村周姓人氏较多,清彭启丰《重建二周老师合祠碑记》中曾有记述。
东长行政村地理位置 东长村,位于斜塘镇东部,距镇区2.6公里。东与南洲村交界,南与西马村为邻,西与姚墓村相连,北与夏家村、横泾村毗邻。
行政变迁 以东南浜、长浜两个天然村各取首字而得名。解放前属李长乡,解放后为塘北乡。1957年相助化时为“金星54社”,1958年公社化时为8营,1959年为18大队,1961年改为东长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时改为东长村。境内有东南浜、赵家浜、长浜3个天然村,全村设12个村民小组。
河道及交通 村有溇浜9条,别离为:姚墓港、东南浜、长浜、上场江、钥匙浜、杨泾浜、东江、横江、周家溇。全村有桥梁5座,别离为:南江桥、长浜江桥(九大桥)、三观堂桥、新开江1号桥、新开江2号桥。村阶梯现均拓宽到1.5米,所有铺设水泥板,镇级公路直通到村。
经济和文化 1997年统计,全村耕地面积1500亩,自留地100亩。全村共327户,1224人,860个劳动力。在镇办厂的有50人,在村办厂的有260人,在个别私营企业的有100人,个别做买卖的有9人。全村有村办厂2个:斜塘塑料纸箱厂、斜塘东长工艺塑料厂。全村主产粮食,首要农作物为稻、麦、油菜。1997年社会总产值1200万元。水产物产量20吨。全村农户已有317户翻、新建了楼房,达总户数的90%以上。建筑了晚年勾当室。村原有小学1所。有幼儿教诲班1个。村相助医疗始于1964年,现有村卫生室1个,3间衡宇,村子大夫2名。初期实施合医合药制,1995年起实施大病风险医疗制,介入人数达90%以上。村民首要副业以编织芦席、泥水匠、木工出外搞构筑、装璜为主。
南洲行政村地理位置 南洲村,位于斜塘镇东部,距镇区3.9公里。东与凤里村为邻,南与西马村交界,西与东长村相接,北与沙墟村相连。
行政变迁 以南洲天然村而得名。解放前属江边乡,解放后属吴淞乡。相助化时为“新生社”,1958年公社化时为斜塘公社9营。1959年9月改为19大队,1961年10月改为南洲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时改为南洲村。境内有东南洲、西南洲、短浜3个天然村,全村设8个村民小组。
河道及交通 村有溇浜6条,别离为:短浜、西港、南洲港、东港、东溇底、北溇底。全村有巨细桥梁5座,别离为:短浜桥、南洲桥、东南洲桥、曹泾港桥、南洲闸桥。全村阶梯共有5条,总长1500米,用砖头、水泥平板铺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