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

北京市丰台区历史(北京海淀区历史沿革)(4)

时间:2022-10-26 12: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娱乐最前沿 阅读:

1930年10月,按照“市组织法”划定,以数字序号定名市辖区,西郊区即命名为十三区,北郊区命名为十五区。1931年8月,十三区(西郊区)正式创立。1932年2月,十五区(北郊区)正式创立。十五区西部在今海淀区辖域内;十三区大部门在今海淀区辖域内,而其东南部、南部和西部都超出今海淀区界。在今海淀区范畴内,十三区与十五区之间分界限由内城西北城墙拐角起,沿元代西土城向北至小西门(约今学院南路与西土城路交错路口)向西北经大钟寺、保福寺、中关村(均属北郊区),沿燕京大学、挂甲屯南侧至颐和园东宫门,再沿颐和园北墙外至青龙桥南侧,绕过玉泉山西侧,向东北至百望山。该线以北、以东属十五区,以南、以西属十三区。十五区(北郊区)北与宛平县接壤线,西自百望山向东南经马连洼、厢黄旗、树村以北,再沿清河河流向东。十三区(西郊区)北与昌平县分界限,自百望山向西沿通往温泉之大道至温泉村(即宛平、昌平两县此段原分界限)。十三区与宛平县分界限:北段东自温泉村,西经南安河北侧、寨口东南侧向南;南段沿巨山村、玉极庵、田村、亮甲店、定慧寺南侧折向西南,至沙窝村西侧;北段线以南、以东,南段线以北、以东属十三区。宛、昌两县分界限,西段西北自西埠头以北起,东南至温泉村;东段西起百望山,东至回龙观、黄土北店北侧和潘庄东侧折向西绕过西三旗、清河小营,再向东至永泰庄和河北村(飞地);都与民国初年沟通。西郊区西南与宛平相接之田村、巨山、模式口、五里坨、高井等地多有一村分属两地的征象,一向纷争不绝,未能办理。

1937年7月一1945年8月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军霸占。日军培植伪政权,改北平为“出格市”。1937年12月14日,伪“中华民国姑且当局”在北平创立。于次年4月17日改北平为“北京”,百姓当局和中国共产党均不认可。1940年3月30日,汪伪“百姓当局”创立,北京的“姑且当局”改组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同年9月,伪“市公署”将原以数字序号定名的各市辖区改为表里城各排次序,郊区4个区改称东郊、西郊、南郊、北郊。1938年7月,伪“河北省公署”将全省划为4个“道”(1940年6月改为8个“道”),宛平、昌平两县初分属津海道、冀东道,1940年6月往后都附属于“燕京道”。1942年1月,伪“河北省公署”将百望山以东的宛平县所有辖域即清河、回龙观等地域划归昌平县,北郊区以北即成为昌平县辖区。1939年1月伪“察南当局”(辖延庆县),1940年10月伪“燕京道尹公署”都曾命令“清算飞地”,延庆县在后沙涧的飞地当在此时划归昌平。1939年6月,日伪开始在西郊建树“新市区”。该地区东至公主坟南北(即今西三环路),北到阜成门至西黄村阶梯(即今阜成路、田村路)以南,西抵宛平县铁家坟以西(即今玉泉路),南至蒋家坟村一带(今属丰台区),面积约14.7平方公里。“新市区”地跨西郊区和宛平县,险些所有在今海淀区辖域内。

1945年9月-1949年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降服信服。各级伪政权完蛋,规复“北平”名称。9月,百姓党部队抢占北平,北平仍为“院辖市”。12月6日,北平市当局命令,市辖区规复以数字序号定名,共16个区。西郊区命名为十五区,北郊区命名为十六区。1947年3月郊区十三至十六4个区调解为8个区,即十三至二十区。此前,1946年5月,北平市警员局将4个郊区分局调解为8个,称郊一至郊八分局;因此,其时又将郊区各区按警员分局的次序习称为郊一至郊八区。宛平、昌平仍属河北省。1948年12月12日一17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北平西郊地域绝大部门,海淀地域成为解放区。

海淀地域在北平市范畴内原分属十五区(西郊区)、十六区(北郊区)。1947年3月,郊区调解后,则分属十六、十七、十八、十九4个区。原西郊区南部的“新市区”及其以东地域划归新的十六区;原西郊区西部和北郊区玉泉山、青龙桥地域划为新的十七区,区公所驻香山;原西郊区东部和北郊区平绥铁路(即今京包铁路,个中清华大学四面一段线路于1958年底改线,清华园火趁魅站迁址。其时线路在新线以西)以西地域划为十八区,区公所驻海淀镇;原北郊区平绥铁路以东地域划入十九区。自此,在今海淀区辖域内,开始配置市辖区治所。至1949年1月尾,在海淀地域范畴内,十六区、十八区接壤线为阜成门外大街及甘家口以西至亮甲店“中央大路”(即今五棵松路)的大道南侧定慧寺、黄带子坟一线。十七、十八区接壤线①为:北起西北旺沿通颐和园之大道经颐和园东墙外,沿长河至长春桥,再向正南经石佛寺、板井村和彰化村以东,折向西沿云会寺、高庄、杜家坟、玉极庵的南侧一线。十八、十九区分界限即平绥铁路。北平市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区与昌平、宛等分界限未变。黄家坟、铁家坟、甄家坟、枣林、六道口等村(今玉泉路以东一带),面积约4.7平方公里,本属宛平县;日伪时期该地域划入“新市区”筹划建树范畴,抗克服利后北平市当局吸取“新市区”时被一并吸取,后划入十六区。但该地归属并未正式确定。

抗日按照地息争放区行政建制(1938年3月一1949年1月)

在抗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率领的抗日力气在平西开发了抗日按照地。到解放战役时期,平西成为解放区。在抗日按照地息争放区成立了人民政权。今海淀区北半部地域和清河镇地域其时统称“平郊地域”,个中北安河地域是平西抗日按照地息争放区的边沿地带,其他大部地域则属游击区和敌占区。内地人民政权的行政地区与日伪和百姓党政权的配置多纷歧致,且彼此重叠。因为战役情形,按照地息争放区在海淀地域分另生手政地区现实是处所政权开展事变的范畴。

1938年3月创立宛平县抗日民主当局。后应当局事变范畴扩大到昌平县西部(包罗今海淀区北半部地域)。1939年3月改宛平县为昌宛连系县。1941年7月,创立昌宛县佐公署(县级机构)直接率领昌宛县永定河以北地域。1942年2月(一说1942年12月),昌宛县改建为昌宛房连系县,县佐公署也响应更名,事变地域未变。1943年3月,昌宛房县永定河以北地域划入新建的昌宛怀(怀来)连系县,县佐公署取消。海淀区现辖域中清河以北、平绥路以西属昌宛怀县事变范畴。

1945年8月,昌宛怀县取消,分设昌宛县和怀来县(此前,1944年10月,取消昌宛房县,设房山、宛平两县),今海淀区北半部地域属昌宛县事变范畴。

1945年9月昌宛县当局迁至七王坟(今属海淀区)一带。年底,又迁往狼儿峪(在今昌平县西部)。1947年12月12日,创立昌顺县,由昌平县平绥铁路以东温和义县平古铁路以西地域构成。清河镇及周围地域划入昌顺县事变范畴。1948年12月14日,北平西郊及宛平县地域解放,即取消昌宛连系县,原属宛平县的地域划回宛平县,原属昌平县的地域划归昌顺县。今海淀区辖域内的北安河地域归宛平县,苏家坨、永丰屯、白水洼地域和西北旺、东北旺一带划归昌顺县。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