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

北京市丰台区历史(北京海淀区历史沿革)(2)

时间:2022-10-26 12: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娱乐最前沿 阅读:

唐朝初年,唐王朝在边地设多少都督府(都护府)和羁縻州县安放北方少数民族。唐神龙元年(705)后,羁縻州县大多寄治于幽州境内,至天宝中(750年前后)共十九州,如燕州、带州等寄治于其时昌平县境。“安史之乱”后羁縻州县不复存在。唐末,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占有今北京地域。913年被李存勖攻灭。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936年后唐上将石敬瑭为夺帝位,将燕云十六州(包罗今北京地域)割给契丹。

唐末,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占有今北京地域。913年被李存勖攻灭。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936年后唐上将石敬瑭为夺帝位,将燕云十六州(包罗今北京地域)割给契丹。

蓟城在唐代又称幽州城,是隋唐时幽州(涿郡、范阳郡)的治所,又先后是幽州总管府(大总管府、多半督府等)、幽州(范阳)节度使驻地。“安史之乱”中,史思明还以幽州城为“燕京”(759),这是汗青上今北京初次称“燕京”。911年刘守光也在此称帝。583年,万年县并入昌平县。705年后,羁縻州带州及其属县孤竹县寄治于昌平县境西南净水店,即今海淀区太舟坞村。这是海淀地域范畴内汗青上最早见于史料的县级治所。天宝元年(742)析蓟县置广平、广宁(一称武宁)两县。744年撤,复并蓟县。756年后又置广平县,在蓟县之西。建中二年(781)设幽都县,将幽州城及郊区分别为二,幽都县辖城区西部及西郊。自此,汗青上的北首都形成两附廓县。唐末(约公元900年早年)广平县废。稍后,在幽州城西设玉河县。924年(后唐同光二年,一说932年即长兴三年),昌平县更名燕平县。

隋唐时期,今海淀区辖域在唐天宝元年(742)前后也许分属幽州(范阳郡)的蓟、广平、广宁、昌平县和带州孤竹县(寄置);至五代后唐时,也许分属于幽都、玉河、燕平、蓟等县。据已发明的唐代石刻记实,唐代晚期,今万寿路、翠微路、甘家口、八里庄、紫竹院一带属幽都县。

自契丹天显十一年(936)起,今北京地域先后由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达100多年。辽在此置南京,金正式建都。元朝同一中国后,汗青上的北首都成为同一国度的都城。

936年年尾,契丹进占幽、蓟、云等燕云十六州。契丹会同元年(938)十一月,升幽州城为南京,又称燕京,建为陪都;设南京道。同时改国号为“辽”(一说947年改。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又改称“辽”)。辽在汉族地域的处所行政制度为道、府(节度州)、州、县四级。南京道下辖幽都府(亦为938年置),南首都及其周边地域(包罗昌平、玉河县)为幽都府辖地。契丹开泰元年(1012)改称析津府。1122年底,金国攻占辽南京,次年(宋宣和五年)三月由北宋经受。北宋以原析津府为基本,设燕山府路,燕京改称燕山府。至1125年底,又为金国夺占,规复燕京和析津府名称,并置燕京路(一说1129年即金天会七年析津府属河北东路)。金代处所行政制度为路、府(州)、县三级。天德三年(1151)四月,金海陵王下诏迁都燕京。贞元元年(1153)三月改燕京为中都(先改为“圣都”,旋邮钟々,析津府改为永安府(次年又改为大兴府),燕京路改称中都路。

幽州归辽后,燕平县复名昌平县,会同元年(938)蓟县改称蓟北县。开泰元年(1012),蓟北县改称析津县,幽都县改称宛平县。金天眷元年(1138)“省燕、中、西三京,平州东、西等路州县”,玉河县遂废,辖地并入宛平县①。金贞元二年(1154),析津县改称大兴县,大兴、宛平两县成为“赤县”,分治中国都。中国都较辽南京在东、南、西三面向外扩展,在西北偏向将今海淀区羊坊店路以东、黄亭子至会城门一线以南地域括入。中国都中设警巡院,主管治安、司法,故城内各坊首要由警巡院打点。终辽之世,“海淀地域”分属于辽南京道析津府的析津、宛平、玉河、昌划一县;至金代末年,分属于中都路大兴府的大兴、宛平、昌划一县。据已发明的辽代石刻记实,今魏公村、西二里沟、公主坟一带属宛平县,今北安河、大觉寺一带属玉河县。又据文献记实,金代玉泉山地域在宛平县北境。

成吉思汗十年(金贞三年,即1215年)五月,蒙古军攻占金中都。将中都改称燕京,中都路改称燕京路,“总管大兴府”。至元元年(1264)八月改燕京为中都(为陪都),燕京路改称中都路,其大兴府仍然。至元八年(1271)蒙古改国号为“大元”。次年二月改中都为“多半”,正式在此建都。中都路改称多半路,今北京地域绝大部门(包罗海淀地域)属多半路。1276年元灭南宋,多半成为同一国度的都城。元代在汗青上首设“行省”,下辖路、府、州、县。多半及相近的今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称“腹里”,由元中央当局中书省直辖。

蒙古占有燕京初期,大兴、宛平、昌划一大兴府属县概略仍如旧置。至元二年(1265)省并州县,诏“附廓县止令州府兼领”,大兴、宛平两县名存实撤。至元四年(1267)起,在旧金中国都东北方建新国都,今海淀区东部偏南一部门地域划入新国都垣内(即今元代土城以内陆域)。至元十一年(1274)多半新城根基建成,重置大兴、宛平两县衙署。两县在城内沿丽正门南北一线东、西分治,从头规定辖域。至元十二年(1275),设多半左、右警巡院和南警巡院,“分领京师坊市民事”(配置时刻又有至元四年、至元六年之说)。专理南城(旧中国都)的南警巡院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撤,大德九年(1305)又置。元代,海淀地域南半部概略属宛平县,北半部概略属昌平县。按照《析津志辑佚》和《顺天府志》(永乐大典本)记实,宛平县以香山、五西岳(今卧佛寺以北)、玉泉山以北之金山口(即香山向东之西山支脉),经青龙社(今青龙桥一带)以南,向东至清河店(今清河镇)以南十里之方头店(约当今学四路口一带)与昌平县为界。另外大口店(今清河镇以北一带)、黄堠店(今永丰乡皇后店一带)为大兴县辖地(当为飞地)。

明洪武元年(1368)定都南京。八月,明军攻占多半城。随即将多半路(兼领大兴府事)改为北平府。十月,北平府隶山东行省。次年三月,设北平行省,北平府改隶北平行省,行省治所设于北平城。永乐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为“北京”,称“行在”。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辖今北京市大部门地域;取消北平行省,设北京“行部”直辖原北平行省辖区。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称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于此(1425年一1441年间曾复称“行在”)。起因北京“行部”统领的京师地域顺天府等八府、二直隶州直辖于中央当局,称为“北直隶”。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