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

北京市丰台区历史(北京海淀区历史沿革)

时间:2022-10-26 12: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娱乐最前沿 阅读:

 海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瑰丽而富有魅力的土地上,汗青文化与当代文明彼此融合,山川风物与都市景观交相辉映。21世纪的海淀,以其奇异的天然风物、浓重的文化气氛、麋集的高素质人才、发家的当代科技财富、故乡式的生态情形,成为当今中国最富魅力、最具活力与创新精力的地域之一。富厚的科技、教诲、文化资源,为海淀经济的起飞奠基了基本。

北京市丰台区汗青(北京海淀区汗青沿革)(1)

至迟在商代后期,在今北京地域已形成蓟、燕等方国,都是商的属国。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灭商,随即分封诸侯。封帝尧之后(一说黄帝之后)于蓟,国都在蓟(今北首都区西南部);封召公于燕,国都在今房山区董家林一带。后蓟国衰落,约在西周末年(一说早在西周初年)被燕国吞并,燕即迁都于蓟。故今北京地域先分属于蓟、燕两国,往后则统为燕国辖地。

战国时期,燕为秦、齐、楚、魏、赵、燕、韩“七雄”之一。约在燕昭王后期(公元前290年往后),燕沿北部领土建筑长城;并沿领土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郡下设县。今北京地域西部、西北下属上谷郡,也许包罗今海淀区辖域西北部的部门地域。这是北京地域施行郡县制的开始。

前226年,秦兵攻占燕都蓟城。前222年,燕王喜被俘,燕亡。翌年,秦始皇成立中国汗青上第一此中央集权的封建同一国度。秦废止分封制,在世界实施郡县制。在原燕国北部仍设上谷、渔阳等五郡,又在蓟城地域设广阳郡(一说,未设广阳郡,将蓟城并入上谷郡)。郡辖各县名称始见记实,个中,辖域也许涉及海淀地域的有广阳郡(或上谷郡)蓟县、上谷郡军都县。

秦末农夫大叛逆发作后(前209年起),今北京地域先后有韩广、臧茶分裂一方。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同一中国。西汉实施郡、国并立制度,在蓟城地域先后置燕国(前202一127,前118-80)、燕郡(前127-118)、广阳郡(前80-73)、广阳国(前73-9)。公元9年王莽废广阳国。改设广阳郡(曾更名为广有)。东汉初复置广阳国(26—37),后并入上谷郡。96年复置广阳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西汉始设十三州部,为监察区。今北京地域(包罗其时燕国及渔阳,上谷等郡)属幽州刺史统监。东汉形成州一郡(国)一县三级政区。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后,幽州并入冀州(治地址邺郡)。

自西汉起,蓟城一向是燕国、燕郡、广阳郡、广阳国的京城或治所;入东汉后,又是幽州的治所。东汉初年,属上谷郡的昌平县从今河北阳原一带迁入军都县境,治地址今昌平县东南。96年复置广阳郡时,除原属广阳郡的蓟、广阳等县复归外,原属上谷郡的军都、昌划一县也同时划入。至西汉末年,海淀地域也许分属于广阳国蓟县、上谷郡军都县;而到东汉末年,则分属蓟、军都和昌平县(都是广阳郡辖县)。

220年,曹魏成立,领有中国北方(包罗今北京地域)。265年西晋代魏。西晋末年,北方地域大乱,317年后进入十六国纷争时期。其间鲜卑段氏(314-321)、后赵(321-350)、前燕(350-370)、前秦(370-385)、后燕(385一400)先后占有今北京地域。400年后,北魏节制其地,往后又先后由东魏(534—550)、北齐(550—577)、北周(577—581)统治。

曹魏迄至北周,北方的处所行政区划根基上是州、郡、县三级制度。曹魏立国之初(220),复置幽州,今北京地域仍为幽州辖地。223年前后改广阳郡为燕郡。232年以燕郡地置燕国,265年后西晋继置。约300年前后,在“八王之乱”中又废为燕郡(亦时称燕国)。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前后,在今河北涿鹿一带设燕州,下辖新设的昌平(一说称平昌)等郡。东魏天平元年(534),燕州率属下贱民徙治于幽州燕郡的军都县境,改称东燕州。其所辖昌平郡、徧城郡(东魏武定初、约545年置,约555年废)及辖县亦随迁成为侨置郡县。577年,北周废东燕州,所辖昌平(平昌)郡随废,旋又置,属幽州(一说属燕州,由北燕州改)。

三国、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绝大部门时刻蓟城为幽州治所,亦始终为燕郡(燕国)治所。前燕曾短时在此建都(352一357)。后燕、北齐配置的行台,北周的幽州总管府都驻于蓟城。494年,北魏设燕州时,在西汉昌平县故地(居庸关外)新设昌平(平昌)郡和昌平县。此前,东汉时迁至今昌平县辖域一带的昌平县已并入军都县。534年,燕州东迁,昌平(平昌)郡及下辖的昌平、万年两县迁入军都县境。东燕州、昌平郡治所均设于昌平县(即今昌平县城一带)。这是汗青上昌平县第二次迁入现辖地域。徧城郡及所辖广武、沃野两县亦寄置于军都县境(约在今昌平县西南境及海淀区北部)。北齐天保中(约555年前后)省燕郡军都县,辖地划归昌平郡昌平县;又废徧城郡及所辖广武、沃野两县,辖地当并入昌平、万年两县。此时昌平郡昌平、万年(治所约在今双塔村四面)两县由侨置县变为实辖县。

三国、西晋、十六国、南北朝,今海淀区辖域南部当始终是燕郡蓟县辖地。其北部在三国至北魏前期当分属于燕郡军都、昌平两县;至北魏末年则属军都县;东魏至北齐天保年间也许分属于军都县,及昌平、万年、广武、沃野等4个侨置县;北周时则分属于昌平、万年两县。

581年,北周为隋朝代替。隋开皇三年(583)十一月,“罢全国诸郡”,实施州、县二级制度。燕郡、昌平郡等均废,属县直接由幽州统辖。大业三年(607)又改州为郡,废幽州,置涿郡。今北京地域大部门(含海淀地域)属涿郡。唐朝开国后(618)“罢郡置州”,遂废涿郡,复置幽州。唐贞观元年(627)分世界为十道,为监察地区。幽州属河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增划为十五道,河北道稳固,并设常任主座(采访使,后称调查使),开始形成道、州、县三级政区。

唐中宗时(705年后)开始在边疆腹地设“节度使”。玄宗开元年间(713年后)节度使配置成为制度,节度使辖区也称为“道”(军事地区)。往后边地各道(行政地区)的采访使等处所行政官职渐由节度使兼任,节度使遂成为集军事、政务、财经、监察大权于一身的方镇。天宝元年(742)废州改郡,幽州改称范阳郡。范阳节度使是其时边地最大的方镇。天宝十四年(755)冬至宝应二年(763)初的“安史之乱”就是以范阳为按照地动员的。至德元年(756)往后,世界延续划为四十多个道,行政地区和军事地区根基合一,形成藩镇分裂排场。758年复改范阳郡为幽州。今北京地域为幽州节度使(兼卢龙节度使)辖地。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