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男女之间 > 正文

“草根”对“草根”的口述

时间:2024-04-12 03:44 来源: 作者:网络 阅读:

二十余年如一日,淘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有时为一件藏品费尽周折,有时得来全然不费功夫,当废物成麻袋扛回家
“草根
”对“草根
”的口述
志愿者们的黑龙江地域口述
史采集计划
出版日期:2017-01-09  
07版●副刊  
记者唐李  
黑龙江日报  
志愿者们在录制现场 周六,孙建伟从道外家中开车来接记者时,刚好是8点钟。口述采集9点开始,地点在开发区一栋办公大厦里的368咖啡厅。他说,必须要早点到,布置录制现场。口述采集至今已录制了近八十期,录制时间定在每周六,一般上午录一个人,下午录一个人。孙建伟是组织口述采集活动的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的名誉馆长,虽然他是这个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但他其实也是业余的自愿者,他平时要上班,在某机关任职。因为乐于做个志愿者,这些年他就没有再休息过。
因为周末休息,这座有许多办公单位的大厦一片安静,明亮的光线让人感到温暖。穿过一个有许多接待窗口的大厅,就到了368咖啡厅。咖啡厅已经开门了,女老板叫黄晓玲,她正在给几位先到的活动参与者倒茶。她说,周末大楼休息,如果是平时,咖啡厅一样会关门,自从这里变成了口述采集现场,她也没有了休息日。提供场地完全是自愿的,她喜欢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老人们的讲述,让她清楚地意识到且认定口述历史采集对她的家乡,这座城市,还有孩子们的未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时,这期的口述嘉宾民间走唱艺术传承人张万昌老人与几个陪同人到了。张万昌住在兰西县,是哈尔滨的朋友介绍来参加口述采集活动的。最后到的是几个摄像和现场管理的志愿者,他们是黑龙江东方学院的学生,在平房区,坐车来一两个小时。
录制现场布置得像模像样,与电视上的访谈节目差不多,也安排了提问交谈的主持人,两台录像机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上午的主持人叫张绍兰,是某学校的教师自愿者。之前,经过几次沟通,她已经了解了张万昌老人的大致经历,并准备了访谈提纲。
听众大概有二十几个人,其中有一位黑龙江大学研究人类学和口述史的教授。孙建伟说,入冬后,来听讲述的市民就少了,天冷,交通不方便。
张万昌老人很善谈,说高兴时,还站起来表演一段。记录的线索基本上围绕张先生的走唱历程。录制了一个多小时,中间休息,大家坐下来喝会茶,交流了一下接下来的访谈重点,就又开始了。因为,张万昌老人故事多,讲得鲜活,吸引人,所以一直讲到中午12点多钟。要不是下午还要录制另一个口述嘉宾,可能还要继续下去。
上午来的这些志愿者,有主持人、录像人员等,有的在这里吃一碗方便面,有的匆匆离去。下午是另一群自愿者。孙建伟不能走,他还要组织安排下一轮录制。方便面,也是他个人出资为大家准备的。钱虽然不多,但每周如此,真的难能可贵。

黑龙江省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坐落于哈尔滨市香坊区民生大厦,有一个还算不错的展厅,因为场地的原因,目前只能展出孙建伟从其所藏二十万件文献中精心挑选的二千余件展品,就是这些展品,已经能够从文献的角度,很直观地呈现黑龙江的百年地域文化,成为介绍哈尔滨的一个有特色的窗口。孙建伟说,他是从读大学时起,开始对收藏黑龙江历史文献感兴趣的,二十余年如一日,淘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有时为一件藏品费尽周折,有时得来全然不费功夫,当废物成麻袋扛回家。他的藏品细分很多类,而他在收藏和研读中也成了某些领域的行家。他出版了一本《黑龙江历史百年》,这本书的史料线索就是他多年有心收藏相关文献得来的成果。最初他是为报刊写一篇介绍黑龙江电影史的文章,接着又应约写了几篇,最后就扩展成了一本书。如今,他承接了2016年中国文学艺术基金资助项目30集文献纪录片《黑龙江电影百年》的剧本创作,他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孙建伟说,他的收藏曾举办过一些展览,因为反响很好,所以,省里和哈尔滨香坊区政府就支持他成立了黑龙江省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口述历史采集,是时代的新事物,以前没有摄录机,记录只能通过第三者的文字记录,这自然就失去了很多鲜活的东西。留住老人们的记忆,就是为一个地域一座城市留住了根,而这个根,会渗透到我们的血脉,不断地滋养我们,作为一代代精神上的遗产传播下去。所以,孙建伟下决心实现一个至今这里还未有人系统从事的地域口述历史采集计划。但却不是他凭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好在现在有了微信,这个平台让他很容易结识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朋友。2016年2月,由黑龙江省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发起的黑龙江地域口述历史采集计划,如今已采集了近八十位有代表性的老人。许多采集内容先后被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媒体所选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68咖啡厅老板黄晓玲说,口述史采集最初几期现场没设在368咖啡厅。有一天一位好友领建伟来,谈到口述史采集的事,了解了这项活动的困难。我当时就决定提供公益场地支持。自第七期起就一直在368咖啡厅进行了。每个周六我八点半之前到咖啡厅,给嘉宾和志愿者们把水烧好,茶泡好,晚上录制完最后一个离开。这之前,我是休息在家陪读高二的孩子,还有老人。我开始只是一个听众,后来又变成了访谈的主持人之一,现在还负责前期与嘉宾沟通的工作,安排每期的采集流程。
这期的主持人张绍兰说,我是通过微信与《口述历史》相识的,第一次参与活动是在道外“谢裕大”茶室,开始只是作为一个听众。9月10日对我有着特殊意义,因为这天我首次做了口述历史采集第四十七期的主持人。至今我已主持了四期。我觉得口述历史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我的人生在老人们的讲述中得到了更多滋养。
这期的录像周小航说,我现在就读于黑龙江东方学院,学校搬迁到了平房区。早上7点就得出发,近两个小时的车程经常会让我产生放弃的想法。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恰巧赶上了《口述历史》第五十八期节目,当时的讲述者是一位89岁的老人,这位老人是少林寺的俗家第子。我第一次作为摄像参与这个节目,挺紧张,很害怕我拍的不好,使大家的辛苦白费了,所以那一次连嘉宾讲的什么都没听进去。至今我拍了20期左右。


孙建伟说,黑龙江地域口述历史采集计划由黑龙江省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于去年2月份开始实施,至今采集了近八十位有代表性的讲述者,年龄最大的103岁,是萧红当年的邻居。有上千人次参与了活动。核心人员发展到30余人,其中包括主持人、采编导,以及网络推广等,每期都是这些志愿者轮流承担采集和网上发布工作。
孙建伟最后希望记者通过报纸为他转达一句话:我要感谢与我一路走来的这些志同道合不离不弃甘于奉献的朋友,我们不仅在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也在创造一座城市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口述历史与国史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