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核史丨我给第一颗原子弹插雷管
时间:2024-04-12 03:42 来源: 作者:网络 阅读:次
中国核工业
《中国核工业》杂志和《中国核工业报》公众号。提供核工业新闻信息、观点、经验等。
08
◎ 叶钧道 口述
余诗君 整理
我1960年5月从中国科学院调往二机部九局(九所),当时李觉担任九局局长兼九所所长,朱光亚、郭永怀、彭桓武、王淦昌等科学家为副所长。当时朱光亚跟我说,调你进来搞爆炸力学。随后,九所成立了理论部,邓稼先担任理论部主任,周光召等为副主任。接着又成立了实验部,主任是陈能宽,我被分配到实验部五组,组长是任益民,副组长为经福谦。我们组分成两个方案队,一个队主要研究高压下材料状态方程,队长是熊后光,队员有董庆东、李国珍等人。另一个队主要配合理论部研究原子弹
结构原理,吃透并验证苏联专家所提出的模型中的问题,从而建立我国独立的理论计算程序,设计出我国第一颗
原子弹
的总体图纸。我担任这个队的队长(方案负责人),队员主要有李炳生、杨中正等人,还有一个工人叫张振民,主要负责安装实验装置。
铁塔上经历大风夜
中国研制的原子弹采用“内爆法”又称压紧型,在一个球体中通过引爆炸药而产生一种向心聚合的冲击波,从而压缩核材料使之达到高超临界。这种原子弹反应效率比较高。
在北京,我们所工作的地方叫“17号工地”。在那里,我们共同设计了5个试验方案,共做爆轰试验200余发(试验关键阶段有过一天打13发的记录)。这段时间,我们对原子弹的爆轰原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的大量第一手宝贵资料,为理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数据。
1962年,我爱人生孩子无人照顾,领导特批了我一周的假。但当时正是我研究飞层整型课题的关键时刻,理论与结果很不符合。我提前结束休假返回岗位,整日思考工作,上下班骑着自行车时也在思考马赫反射问题,有一次差点出车祸。通过日夜攻关,终于使这一课题圆满解决,得到了院领导的一致好评。
1963年4月,我们到青海221厂后,赶上1964年草原大会战——二二一厂集中各个部门的力量大会战。我当时在实验部二室四组负责大型试验的爆轰试验,一共参与了六次大型爆轰试验。我们先做缩小一半尺寸的局部爆轰模拟试验,再做1:1尺寸的整体爆轰模拟试验。
经过这次缩小一半尺寸试验,取得的结果符合理论要求。因为聚焦波形符合以后,中子源在中心的温度就可以得到保证。中子源小球需要千万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才能出中子。聚焦得不好,温度达不到,中子源就不会产生大量的中子,试验就会失败。
我们进行1:1尺寸爆轰模拟试验的时候,有一发用的是8号材料,大家对放射性材料心里有顾虑。作为组长,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我请王淦昌所长来讲课。王淦昌说:“我做了一辈子放射性工作。人家说做放射性工作对生育有影响,你看看我,有5个孩子,我身体现在还挺好。大家不要害怕,只要采取正确的防御防护措施,就可以避免放射性的危害。”
六分厂进行缩小一半尺寸聚合爆轰试验以后,要清理场区。铀238材料的放射性比较强。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副防护面具,把那些散落的放射性材料拿刮子刮到一块儿,然后装在箱子里,最后用吊车把箱子吊走,埋起来。清理场区时,吊车司机坐在吊车里面,我摆手让他开进来吊,他就是不进来。我到驾驶室里面问他原因,他说:“你们都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面具,我只戴一个口罩,让我吊,我的身体怎么保障?”由于司机穿戴防护服无法开车,又考虑到试验已经过去一周,空气中的污染物都散了,只有地面上有污染,就给司机只配了口罩,没有穿防护服。为了打消司机的戒备心,我干脆坐在他的旁边,把我的防护服也脱了,防护帽子也卸了,然后说:“你看看我这个样子,我都不怕,你又不用下车,没有什么影响。”后来司机把车开了进去,把箱子吊走了。
1964年6月6日,221厂进行了1:1尺寸整体爆轰模拟试验。这次试验除了不用核活性材料之外,其他部件全部采用原子弹装置核爆炸试验时所用的材料和结构。这次冷试验圆满完成,达到设计要求,我们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就准备做国家核试验了。
1964年8月,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之前进行了一次预演,就是把真的原子弹放到塔上去。我是塔上工作队的副队长,当时,我和队长陈常宜在塔上值班。前一天上去的时候,风力不过三四级的样子,到了晚上就变成了十一二级大风,我们想下来却已经下不来了。我们也没带水和干粮,又冷又饿,大风之中,铁塔以大约一米的幅度左右摇晃,我们被晃得晕晕乎乎,根本没法睡觉。就那样在塔上面值了一夜班。第二天仍然没有水和吃的,是工程兵的一个牛工段长,冒着大风攀爬到铁塔架子上,给我们送来了水、鸡蛋和面包。直到下午风小了我们才下来。
时间最终定在了1964年10月16日。采用的是铁塔上爆炸的方式,即先把原子弹在地下室组装好,不插雷管。推到一百米高的铁塔下后,再吊升到塔顶,进行固定、检查、测试,等各项工作完成后,最后才插雷管。
1964年10月,在即将引爆原子弹的铁塔上8位参试人员合影
最紧张的插雷管时刻
原子弹能否试爆成功,就看最后插雷管了,因为雷管是否能按规定要求插到正确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原子弹能否引爆成功。
1964年10月15日,罗布泊核试验场区下达了清场命令,九院第九作业队大部分人员撤离现场。
16日凌晨,李觉向试委会报告,原子弹塔上安装和测试引爆系统第三次检查完毕,请求6时开始插接雷管。张爱萍、刘西尧、朱光亚、张蕴钰等领导签字同意。
终于进入完成原子弹装配的最后一道工序——插接雷管!3名操作手——队长陈常宜、同为副队长的张寿齐和我登上了高达102米的铁塔,等待插管指令。上去的还有陈能宽等领导,队员贾保仁负责记录哪个人插了哪个雷管,还要帮助递部件。
第一次进行核试验,要把数量甚多的雷管插好,操作手承受的心理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这里面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雷管的可靠性、同步性要好,二是插接要到位。如果这两条做不好,直接关系到原子弹能否正常爆炸,影响核试验的成败……
雷管是西安804厂生产的,一批大概1000多发。做核试验的这一批,是在很多批次里面挑的数据最好的一批。挑出来以后,对这些雷管进行了可靠性与同步性实验。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龚昌荣烈士幼子陈競球讲述父亲红色故事 以父母为榜样 为党的事业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