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谷恋村古迹(祁县历史文化名村)(7)
清初,祁县保甲制延用明代体例,以110户为1里,从中推丁多田多的10户轮番充当里长。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10户,轮番充当甲首,依甲征收田赋或摊派徭役。全县编为45里,但风俗上仍相沿元代旧制,称里为都,固而叫都甲制。到康熙二年(1663),知县郭 鉴于都甲丁粮多寡悬殊,贫富不均,而差徭田赋相称,遂均平里甲,差徭田赋均匀分派。以120丁为1甲,10甲为1里,全县分为24里。从此的有清一代,根基保持了这一体例,承载着封开国度牵制下层社会的重要职能。里长、甲长等不是在编仕宦,不领官俸,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
祁县清代的乡里组织,除里甲官权组织外,尚有一个族权与绅权融为一体的自治组织,成为与里甲制并行于村子的权利实体。村里的公益奇迹如兴办水利、兴修寺庙,兴办教诲、文化勾当以及维持村民的社会糊口秩序等方面,施展着里、甲长不行更换的浸染,乃至有着支配里、甲长的势力巨子。
祁县谷恋村,高氏家属是一大族,生齿占到全村总数的90%以上,到清末,已成为祁县一大望族。据笔者从“祁县谷恋高氏宗谱”手抄复印本摘录,有耆宾身份的名流达37人。个中乡饮耆宾27人。乡饮介宾10人。所谓乡饮耆宾,是清代特有的制度。每岁各州、县、遴访年高有声望的士绅,一工钱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详报督抚,进行乡饮酒礼。所举宾介、姓名、籍贯造册报部,称为乡饮耆宾。倘乡饮后,间有过犯,则详报褫革,咨部除名,并将原举之官议处。这样一来,乡饮耆宾就成了接洽官府和民间的桥梁、纽带。可见他的社会职位之尊,老黎民中的威信之高是特有的。他们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村自治组织的掌舵人。他们采纳按必然年限轮番值年打点村事的情势执事。一样平常村民都按本人的身份称号,不叫村长。村长的叫法是民国时期闫锡山的发现。
“丁戊奇荒”正是高顺理值年打点村事之际。这位“顺理成章”的执事,面临二百年不遇的大旱年荒,既不抱怨县衙不给谷恋村一粒赈米,一文赈钱,要求自救的定夺;也不被奇荒所难倒,而是遵循“善良薰世、耕读传家”之祖训,大胆地继续起汗青的重任和村民请托的但愿,教育谷恋村民缔造了“丁戊奇荒”民间义赈之事迹:
为赈灾自救,他们创建了应急快速回响组织——救荒社。救荒社由族人高立道、高锡冕、高锡堃、高必昌、高镇锈构成。这种由望族优越代表构成,靠宗法头脑一统的赈灾组织,其凝结力、招呼力、执行力是任何官方、非官方组织不行以相比的。
为赈灾自救,他们创建了高效适用的赈灾模式:一是在全村配置同一的粥厂,按照吃贫人数,配备6个熬粥职员,逐日熬粥12大铁锅,划定每锅用水两担(担水用的担子),下谷米6官升,这样可以满意吃贫人大口逐日4碗,小口逐日3碗粥的供给。二是创立守卫组。白日夜里举办放哨,白日巡街职员4名。晚上巡夜打更职员80名。巡夜打更职员齐集住宿,别离住宿于关帝庙社房、观音堂社房、文昌庙东房及西门内空院。两班轮番、分四路放哨。每夜要求巡二十循环。互调班时用转牌的步伐。这种严酷的昼夜放哨制度,不只确保了社会秩序和村民安详,并且停止了次生灾难的产生。
为赈灾自救,他们奉行了“以工代赈”的起劲赈灾步伐。像巡夜打更者,划定每人一夜工资30文铜钱,白日巡街者划定每人工资30文,熬粥职员的日工资30文。所有以工代赈。这样,一方面,尊重参赈职员的劳动成就,要有明晰的记酬尺度,成立专账;另一方面,却不予付酬,算作捐赈。按记实的设粥厂171天计较,这些职员的酬谢总额在461700文钱,就按其时的银价每两1200文折算,也在384.75两宝银。这样,不只为赈灾节减了384.75两宝银,同时也量化了90个赈灾职员的孝顺。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着力”的义赈标语,得以充实浮现。
“丁戊奇荒”已往已一百多年了。但它给人类造成的深重劫难却永久不能健忘。至今,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记取父辈的一句传言:“光绪三年,死人一半”。但又有几多祁县人知晓谷恋救荒社所缔造的义赈事迹呢?假如不是从民间发明高顺理光绪十八年撰写的《杂志》书稿,生怕连谷恋村人也没有几个能说得清晰。这也正是笔者写本文要办理的题目。不只要使谷情人、祁县人,并且要让众人都知晓,并期间传承下去。在环球天气、情形日趋恶劣的形势下,除了人类要应对这种变革,起劲采纳环保等法子外,有用应对各类天然灾难,起劲试探科学有力的赈灾之路,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丁戊奇荒”祁县谷恋救荒社所缔造的义赈事迹,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启迪!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