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计划”实施5月 “睡城”觉醒(3)
此外,回天地区已完成了28处自备井置换,以市政水取代了此前的自备井用水,年置换水量142.4万立方米,5.4万人喝上健康水,解决了长期以来水质发黄有杂质问题;完成5个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移交和9个养老服务驿站建设、新建和规范提升基本便民商业60个并组织老字号品牌企业进社区……
昌平区发改委主任宁澈介绍,今年回天地区疏解的力度会继续加大,全年计划拆除违法建设170万平方米,力争到2019年底,回龙观镇、东小口镇、天通苑南街道、天通苑北街道、霍营街道等5个镇街在全区率先建成基本无违法建设地区。
“回天有我”
就像一幅正待着色的蓝图,“回天计划”燃起了回天地区人们的希望。一位居住在回龙观6年的“码农”去年喜得爱女后,一直在考虑换房子,得知“回天计划”,他决定不换了。“等我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这些学校正好都建好了。”
也有学者对回天地区发展乐观的同时表达了一些担忧。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李丁认为,此前回天地区一直未能得到根本突破,或与行政分割式管理方式有关。居住在回龙观的人虽多,但在本地就业者少,“住在回龙观的人不给当地政府制造税收,对政府来说他们就相当于外人。”而要盖医院、学校、文化场馆,则需要当地政府实打实的投入,“拆迁成本这么高,如果我投了这笔钱进去的话,不能给我带来更高的财政收入,我就不会往这个地方投。”
北京一位规划界人士说,回龙观建成多年,修建新路需要大量的拆迁和建设成本,政府建设部门为其修建新路的热情和动力不高。回龙观属于昌平区,上地及西三旗则属于海淀区。“联通两个区的道路怎么修,如何修,谁出钱,谁受益,都是难以算清的一笔账目。”
因此,有专家认为,要想解决回天地区的发展问题,要将视野放宽到整个经济区,在城市群、跨区域合作的大框架、大局观下完成。
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于德清表示,回天地区虽然外来人口多,但随着近年来新兴经济企业总部在上地等地的聚集,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回天地区早就不再是单纯的“睡城”,而成了互联网科技头部企业员工生活、工作聚集区,也是新兴的创业基地。目前,比较急迫的任务是解决硬件瓶颈,长远来看,回天地区还应该打通产业、人口流动以及道路、交通、医疗、教育资源等各方面的数据信息,制定更加符合区域产业演进趋势,也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
解决多年积弊,“回天计划”或许只是第一步。在张帆看来,“政府投入这么多钱,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提升和促进作用,这也是补过去的欠账。先解决物质基础,再解决上层建筑,完善硬件,之后再谈文化和社区营造问题。”
这和社会学者李丁的想法不谋而合。李丁近期做了一次社会调研,结果显示,回龙观地区的居民对人文氛围不满的占72%,对社区活力不满的占66%。
李丁住在回龙观5年,他结识了很多同样居住于此的青年学者,“这些文化人其实有非常强烈的文化需求,但回龙观不能提供,他们只能开车或坐地铁到城里去。”
李丁感慨,虽然回龙观居住了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但仍然像一片文化沙漠,他希望回龙观“不仅是文化人睡觉的地方,还是文化人生产文化的地方,形成一个新的名片。”
在他们看来,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回天地区的“睡城”状况,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市民宽松的自组织空间,鼓励孵化社会组织,“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那才是城市真正有活力的地方”。
一个好消息是,昌平区已经开始在文化软环境上发力。搭建了“回天有我”社会服务参与平台,回天地区126个社区、村会同专业化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每周集中开展六类服务,包括文明倡导、秩序维护、文化提升、健康管理、环境整治、安全保障。参加的群众达4.7万余人次。
今年,这一活动将继续升级,成立回天地区社区基金会,引进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社区公益事业;组建回天地区社会治理专家委员会,引导社会各界有序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强表示,一般性的三年行动计划,往往是从行业上、面上、整体上来做的。过去都是区里或某个行业部门就某个问题单独进行研究解决,此次则是动员了北京市、区所有相关部门,北京市发改委牵头23个委办局、3个区政府和5个专业公司组成工作联席会,专门推进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市委市政府为解决这个区域的难题所下的决心足够大,希望在新时代,能在以往‘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上有新突破”。
新京报记者 王文秋 王婧祎 沙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