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五华“宝物”揭开古城神秘面纱
梅州五华县博物馆馆藏近四千件物品,涵盖中生代至近现代各种类文物
探寻五华“宝物”揭开古城神秘面纱
群众在五华县博物馆内参观文物。
从远处眺望距梅州五华县华城镇(古长乐县城)南部3公里的塔岗村,村庄背靠着一座由两个山岗组成的“马鞍”形山丘,神秘而引人注目。登上山丘,脚底下踩着的是深埋千年的狮雄山遗址。1982年至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五华县博物馆先后五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出土了数百件铁器、陶器、石器、封泥、碳化植物等文物。如今大部分文物收藏于五华县博物馆。
五华县博物馆位于五华县城水寨镇文化街上,该馆现有藏品近4000件,这些文物涵盖了中生代的恐龙蛋化石,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各朝各代器物和近现代革命文物,见证了五华县的发展历程及客家文化的形成过程。狮雄山遗址出土文物是该馆重要的馆藏文物,其中封泥、碳化物、板瓦等在岭南各县博物馆中极为少见。
历史遗迹
两千年前建筑城址出土 还原南越王赵佗岭南开拓史
水寨镇文化街上,有一处幽静之地,聚集了五华县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走进此地,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声,琅琅读书声,看到非遗项目的排演。博物馆位于这座环形楼的右侧,共有三层楼高,其中二三层分布着两个展馆,分别为长期展览馆和临时展览馆。
在二楼的长期展览馆里,展出的是“狮雄山秦汉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展厅门口贴着一副对联:“考古城历史 研秦汉遗风”。走进展厅,墙上挂着五次遗址调查、挖掘的照片,而玻璃展柜里则展示出了出土文物。西汉时期人们的生活物品如酒樽、壶等陶器、铜器,象征身份的板瓦,纺轮、网坠等谋生工具,军事用品封泥等一字排开,陈列其中。其中部分物品出土时仅为瓦片,经过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修复还原,形成完整物品陈列展览。
“这个温酒樽出土时,还很完整。上面的花纹为水波纹,图案比较单一,是西汉时期的物品。”五华县博物馆副馆长刘仲仁从1996年开始研究文物,至今已有22年。他说,据五华县老一辈文物研究者介绍,狮雄山遗址的发现源于全国第一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
狮雄山因状似一头雄壮的狮子而得名。上世纪70、80年代,塔岗村村民上山种木薯,在开山垦地时,挖到了大量瓦片。1982年开展全国第一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当时的五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当地村民处得知狮雄山上有大量遗物,便前往考察。站在山头上,看着土地里的大量块状物品,普查人员还以为此处是砖窑,将样本上呈梅州市,引起了相关专家的关注。认为块状物品为瓦片,为秦汉时期的遗物,于是将瓦片上交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发现,这些瓦片中有秦汉时期的绳纹瓦片和戳印方格纹陶片,其复原后的形状、大小,可断定拥有者必定是身份地位较高之人,于是立即组织专家、学者前往五华调查、发掘。
1984年至1990年之间,广东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五华县博物馆,先后4次对狮雄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共计768平方米,发现建筑基址3处,出土了建筑材料、陶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断定此处不仅仅是墓葬,而是遗址群,并初步将其定为南越国时期的宫殿建筑遗址——长乐台,西汉南越王赵佗在岭南所建的四大行宫之一。
在第四次考古发掘20年后,2011年至201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五华县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此次勘探除了大量建筑材料外,还发现了封泥、碳化植物种子等遗物,明确了狮雄山遗址的年代、布局、结构和性质,此处是秦汉早期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建筑城址。其年代与赵佗叱咤风云的岭南开拓期完全吻合,与文献的记载相呼应。
此前,在岭南地区极少发现“岭南第一人”赵佗的遗迹,狮雄山遗址因而名声大振。五次考古发掘,狮雄山遗址共出土文物数百件。其中出土了58枚极为珍贵的封泥,封泥上印有“定楬之印”“定楬丞印”等文字,广东目前仅有此处出土封泥。从封泥文字的文例判断,很可能是当时县级职官的印章。“这些印泥把五华县的历史往前推进了2000多年,证明秦汉时期五华县就已存在县区域建置。”五华县博物馆馆长张汉彬参与了狮雄山遗址的第五次发掘工作,见证了大量文物的出土。
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碳化植物标本。这些植物种子深埋地中2000多年,出土时虽因碳化呈现黑色,但仍旧保持着原来的形状。目前这些植物种子标本被安置在绝氧的瓶罐,并保存在恒温冰箱中。记者在五华县博物馆馆藏仓库的冰箱中看到,冰箱温度显示为5摄氏度。
为了保护狮雄山遗址,原来发掘的建筑群遗址已被填平,如今站在狮雄山上,与别处的山头并无二样,而脚下依旧有许多神秘之处待开发。“据计算,狮雄山遗址规模达20万平方米。还有很多待挖掘的部分。”张汉彬介绍,五华县将在狮雄山遗址上建秦汉建筑遗址公园,以保护这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名人遗物
记录五华的闪耀“星星” 为人文史研究提供资料
今年1月1日,在香港五华同乡总会的见证下,五华旅港同乡会在五华县横陂镇举行了世界球王李惠堂在港部分珍贵物品捐赠仪式。此次捐赠珍贵文物为10本与李惠堂本人有关的书籍,由五华县博物馆收藏保管。
目前,这些书籍正在归档整理。笔者在五华县博物馆看到这批书籍,书页已泛黄,留下了时间的痕迹。“这些文物中有李惠堂所写的诗歌,也有描述他成长历程的书籍。为五华进一步挖掘和弘扬球王精神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助于研究人员还原李惠堂在港时的所见所闻及内心世界。”看着这些书,张汉彬说。
李惠堂1905年出生于香港,4岁那年,他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现为锡坑镇)老楼村居住。在那里,这个天性喜爱足球的孩子,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球门,不停练习。从香港带回的足球被踢坏后,就从家门口的两棵柚子树上摘下柚子来当球踢。等到树上的柚子都被摘完后,他又用布巾扎成布团当作皮球来练习。
小时的刻苦练习,成就了他的“脚下功夫”。回到香港后,1921年,16岁的李惠堂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系统的足球训练。第二年他就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于1923年、1925年、1930年、1934年参加了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
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的足球杂志曾组织过一次评选活动,将中国的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德国的贝肯鲍尔、阿根廷的斯蒂法诺和匈牙利的普斯卡什并列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在五华县的发展历史上,存在着许许多多闪耀的名字,他们为五华的发展、地区的昌盛、国家的兴旺作出了诸多贡献。五华县博物馆中收藏了众多名人遗物,为后世研究及为后代了解这些名人事迹留作重要证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