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刘姓人物 历史上的刘姓状元都有谁(2)
刘撝中状元后,官至石州刺史。刘撝诗赋极佳,被时人推为楷范。其子刘汲,亦举进士,为翰林供奉,自号西岩老人,有文集行世。且金元之际,刘氏一门进士及第者共四世八人,是著名的科全球家,被闻名文学家赵秉文誉为“丛桂蟾窟”。个中,刘撝曾孙刘从益、玄孙刘祁为金末元初文坛领武士物,对金元文学影响很大。尤其是刘祁“文名满全国”,在文学、史学和理学方面均有很高成绩,他的《归潜志》和《北使记》记录了金代不少重要变乱和人物,是金史研究的名贵文献,有极高的史料代价,元朝编金史时多所小心。
其它,刘撝岳父浑源人雷思亦为进士身世,仕至同知北京转运使,有《易解》一书行于世。雷思子雷渊为金末文坛首脑,他诗学黄庭坚,文学韩愈,诗文构想怪异,潇洒豪爽,刚劲雄奇,“号一代不数人”。雷渊子雷膺,也是闻名文学家和政治家。
注:《山西通志》载:“刘撝,天会二年状元”,但《金史论稿》为天会元年状元,故依《金史论稿》。
十、刘海
刘海,名喆,字昭远,号海蟾,渤海人,金朝进士,十六岁及第,五十岁做宰相。
一日下朝路遇两位道人,见刘行礼,请刘至其家稍坐,并向刘讨一款子,本身拿出鸡蛋十余个,把鸡蛋垒在款子上,刘见了大惊曰:“太伤害了。”道人曰,“宰相,你才真太伤害呢?伴君如伴虎,对差池?”刘海觉醒,官不做了,换了便衣到终南山出家。
他云游时到过蒙城,在蒙城城内西北隅修炼,建有一庙,庙东墙外有井,相传为刘海系蟾处,至今井上留有绳痕,或即其时遗留之仙迹耳。蒙城民间有七仙八景的传说,在七仙之中有一神仙内地黎民称他为刘海仙。刘海仙在蒙城传播最广的一件事,就是至今还传播着的“刘海与金蟾”的故事。
十一、刘文龙
1230年,正大七年庚寅科词赋状元
十二、刘仲渊
刘仲渊:大兴宛平(今属北京)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 金朝某科状元。
刘仲渊中状元后,在金世宗大定五年(1165),任尚书礼部侍郎,与殿前右副都点检乌左论粘设曷为贺宋正旦使。大定六年(1166),任详读官时,因事被贬为石州刺史。十二年,刘仲渊以尚书刑部侍郎身份廉察宣抚东京、北京等路。其它,因与张景仁,曹望之编辑《太宗实录》,受到朝廷奖赏。
刘仲渊有一弟弟,名仲洙,字师鲁,大定三年(1163)进士。性格朴直,敢于任事,尤长于治政,任职之处皆有收获,深为世宗所称许。刘仲渊以罪贬石州时,仲洙上书请以某州易石州,因朝议不许而作罢。
辽 朝
十三、刘二宜
刘二宜,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七年(1009)已西科状元。
十四、刘贞
刘贞,生卒年不详,辽代状元。辽兴宗景福元年(1031)辛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
十四、刘师贞
刘师贞,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重熙元年(1032)壬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余事不详。
十六、刘霄
刘霄,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咸雍十年(1074)甲寅科状元。《全辽诗话》载:“东坡与辽使刘霄会食,霄育东坡诗云:‘畅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公岂不饮者耶?”
十七、 刘瓘
刘瓘,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康五年(1079)己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一十三人。余事不详。
十八、刘祯
刘祯,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天祚帝乾统九年(1109)己丑科状元。
明朝
十九、刘俨
刘俨(1394—1457)字宣化,号时雨,吉水人。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卒于英宗天顺元年,年六十四岁。正统七年(1442)进士第一,状元,授修撰。景泰中,典顺天乡试,力持公平,黜大学士陈循、王文子,几得危祸,被黜。天顺初,改掌翰林院事,卒官,谥文介,赠礼部侍郎。俨立朝正直,居乡亦有令德。俨有文才,著有《刘文介公集》三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又尝预修《五伦书》、《历代君鉴》,并总裁《寰宇通志》、《宋元通鉴纲目》。
二十、刘若宰
刘若宰(1595~1640)字胤平,号,安徽省怀宁县平山街道大塅人,明崇祯元年(1628)文科状元、字画家。刘若宰出生于书香家世,文思火速,出口成章。善于字画,楷、行、草书均精绝。他常向朝廷推荐智勇忠贞的人才,明末名将史可法由安池道监军升为安徽巡抚,就是由于他的推荐。崇祯十三年四月十三日,他因积劳成疾辞世。身后追赠"詹事",赐祭葬,荫子,后因子馀王慧仕,加赠太仆太卿。旧时县学宫(今安庆市)前建有状元坊,刘若宰在安庆的府邸称"状元府",今安庆状元府宾馆得名于此。
二十一、刘理顺
刘理顺(1582-1644),字复礼,号湛六。明代人,原籍山西,明初迁尉氏,二世祖迁杞县花圃村(今城关镇花圃村)。
崇祯七年(1634),第十次赴京应试,崇祯帝对他的论断和忧国忧民之心异常赞赏,遂亲身核准他为第一名状元,封为翰林院修撰,认真《起居注》,打点六曹奏章,纂修《明会要》。
二十二、刘章
刘同升(1587年-1645年),字晋卿,又字孝则,江西吉水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明朝崇祯十年丁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其父刘应秋探花身世,与大剧作家汤显祖是同年进士,两人曾同朝为官,意气相投,久而久之两人结成了子女亲家,汤显祖把小女儿詹秀许给了探花之子刘同升。
刘同升所处的期间正是明王朝行将殒命之时,他虽文才出众,兼通武略,且颇有血性,同清江人杨廷鳞一道在赣洲起兵,举起了反清的旗子,痛惜出仕已晚,生不逢时,无力回天。便以文为伴,著有诗文。
杨嗣昌“夺情”入阁,刘同升抗疏,对杨嗣昌大加鞭笞,激愤思宗,被贬。遂引病归乡。崇祯帝吊死煤山,福王被俘。清兵压境,南都于顺治二年破,江西诸郡惟赣州独存。刘同升携家人前去福建投唐王,与杨廷麟一路招募士卒,起兵抗清,唐王升其为国子祭酒,又升为兵部左侍郎。自雩都至赣,与翰林杨廷麟合谋兴复,巡抚南赣。因劳而卒,谥文忠。刘同升是明末爱国墨客。他不单文才过人,且兼通武略。
清朝
二十三、刘子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