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派成就最高(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2)
《芙蓉楼送辛渐》由王昌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想新奇,淡写伴侣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首两句渺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陪衬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郎胸怀和坚定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蕴藉含蓄,韵味无限。
【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旦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 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2.辛渐:墨客的一位伴侣。
3.寒雨:严寒的雨。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流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6.平旦:朝晨天刚亮。
7.客:指辛渐。
8.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流一带,以是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孑立一人。
10.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廉洁正直。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朝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穷!
伴侣呵,洛阳亲朋如果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恪取信心!
【翻译】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覆盖着吴地江天。朝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辰,感想本身就像楚山一样孤傲寥寂。洛阳的亲友挚友假如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平常晶莹纯洁。
【写作配景】
这首诗约莫作于开元二十九年往后。王昌龄其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伴侣,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也许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星散。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清晨在江边拜此外景象。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墨客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景象。
【讲授】
墨客的伴侣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墨客,亲身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严寒的夜雨,滚滚的江流,连昏黄的远山也显得孑立,这种情况衬托出墨客对伴侣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伴侣此番远行的目标地是洛阳,哪里有墨客浩瀚的亲人和伴侣。墨客深深忖量洛阳的亲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忖量着本身。他嘱托辛渐,当亲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心田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诗顶用一个奇妙的相互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美满的风致,表现出很高的说话能力,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在芙蓉楼送辛渐。)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配置了凄清的空气。
二句中的“平旦”点明送客的时刻;“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处,又暗寓了本身送客时的神色。三、四句,写的是本身,仍与送别之意相相符。
由于辛渐是墨客的同亲,辛渐返乡,亲朋必然要问到墨客的环境,以是墨客送别辛渐时出格嘱托他:“老家的亲朋假如问到我此刻的环境,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皎洁的玉壶之中。”表白本身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想新奇,委曲、憎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素来人们都以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德性柔美,这不切合现实。“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玉轮、灯、滴漏等。把“玉壶”表明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切合王昌龄其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回收问答情势,别具一格。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覆盖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涯的愁网。夜雨增加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拜此外黯淡空气。那寒意不只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安稳绵延,江雨清静而来的动态能为人理解地感知,则墨客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景象也自可想见。
可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苍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揭示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地步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每每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屋前白马、池中荷花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怎样感知秋雨光降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归纳综合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荡的气派陪衬了“平旦送客楚山孤”的坦荡意境。
朝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墨客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广漠的江面上,进入墨客视野的虽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大的江水原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遐想的,唐人由此而获得的名句也多得不计其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耸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由于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墨客,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犹如感情的引线,天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付托之辞:“洛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墨客从清亮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朋的蜜意。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渺茫中,墨客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固然正处于众口诋毁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清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奉告洛阳的亲友们:他有的如故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优良的构想与深婉的用意熔解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评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