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的“四力”丨热剧热评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问苍茫》是国家广电总局和湖南省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推出的“献礼剧”,播出以来,好评如潮,引发了观众们的热议。照理说,同类型题材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哪怕有些许的突破创新都非常之难,但是《问苍茫》却实现了“一边倒”的叫好,笔者认为,究其原因,《问苍茫》是凭借“史实的说服力”“思想的震撼力”“情感的感染力”“视听的冲击力”为广大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与体验。
《问苍茫》生动再现了青年毛泽东的故事。
史实的说服力。该剧的总编剧之一——陈晋先生是中共党史著名的专家。凭着数十年耕耘中共党史,特别是毛泽东研究的精湛功力,为我们重新梳理、挖掘和呈现了1921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波澜壮阔、复杂多变的历史景观。这段历史以电视剧的方式全景式呈现,尚属第一次。主创团队一方面在荧屏上描摹出了这一段以往电视剧创作中少有的历史故事,更以严谨的历史学家的手笔,近乎“无一字无来历”地对历史事实做出了严苛的选择和表达。片中每个角色的言语大体都可以找到历史文献的依据,因此该剧才能获得严谨史实的说服力。
思想的震撼力。该剧播出后,大家热议的话题之一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驱们对中国革命道路艰辛探索与选择的复杂性。以往我们在同类题材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作为“领袖”的毛泽东用兵如神、气定神闲的风范和气度,而本剧着眼于从28岁到34岁的青年毛泽东,他的思想与当时国内外各种主义学说进行激烈的交锋与碰撞,尤其是在亲自经历了领导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以及在国共高层工作实践中经历了各种惊涛骇浪、激励或打压,反复来回地受到挫折与磨砺,才使他日益坚定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路的坚定信仰与信念,也正是对他这段思想成长历程所做的深刻解读,使该剧迸发出强烈的思想震撼力。
情感的感染力。作为一部聚焦中国20世纪二十年代复杂历史运动的电视剧,理念的交锋与争辩是应有之义。与此同时该剧还能吸引许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离不开理性内涵之上情感元素的聚集、凝练与释放。这里包括毛泽东与周恩来和蒋先云等亲密革命战友的友情、与毛泽覃和毛泽建等亲人的亲情、和杨开慧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对幼子岸英、岸青的舐犊之情。这些情感的抒发表达那么自然而充沛,其中尤为难得的是在台词方面用了很多别致的方式,将常规的话语变成演说,话术的调整赋予剧情更加强烈的情感感染力,令人心动与回味。
最后是视听的冲击力。《问苍茫》在将这段以毛泽东为第一主角的革命史如何进行艺术化的呈现和转化上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看到,在场景的设计上,主创团队把相对平淡和自然的内容尽可能转化为具有特殊视听效果的场景——如本剧开篇毛泽东便在湘江边与渔翁交流,江边与湖边等均成为了典型场景,哪怕是会场这样比较刻板的场所,创作者总会通过镜头调度使其通过不同的视角呈现给观众格外与众不同的视听感受;同时,该剧在音乐上的尝试也相当成功。配乐不仅赋予了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特点,也杂糅了湖南的民歌曲调,还融入了现代化元素的音乐内容,使整个剧情的铺陈荡气回肠,好听好看;尤其突出的是数百个人物角色设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创者通过认真的打磨,与演员的深度交流,呈现出个性鲜明,具有高辨识度的角色形象,这在同类题材中特别难能可贵——如大气磅礴的中山先生、温婉智慧的宋庆龄女士、跋扈拘谨的陈独秀、稳健质朴的李大钊、儒雅飘逸的瞿秋白、明察秋毫的周恩来、青春热血的蒋先云等等。尤其是剧中毛泽东在面对不同对象,人物情形所作出的判断与应对,都是饰演者王仁君经过深思熟虑,细细揣摩之后做出的相当精准的呈现,为荧屏贡献出一个年轻洒脱而又老到稳健、激情澎湃而又足智多谋、志向远大而又脚踏实地的全新毛泽东形象。对王仁君来讲,此次也是他塑造毛泽东的标志性突破。
该剧的总编剧之一——梁振华先生是近年来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年轻的领军人物。他最擅长在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探索如何转化出更加具有荧幕活力与魅力的视听形象与思想情感,耕耘有年,经验丰富,也不断获得新的经验,此次他又带来了令我们欣喜的新收获。湖南省的制作团队作为毛泽东故乡的媒体平台,也带有深厚的情感投入,这部剧也是他们多年来深耕重大主题创作积累的必然结晶。相信这部《问苍茫》一定会以“四力”为中国电视剧留下宝贵的现象级佳作。
文/胡智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