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裸戏有哪些(巩俐大尺度出演女画家)
1993年,有一部电影创造了多个“第一”。
《画魂》。
完整版130分钟,香港上映时却删减了39分钟。
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爱情片。

根据石楠的小说改编而成。
由女导演黄蜀芹执导。
巩俐和尔冬升主演。

这次张艺谋不再是导演,而是监制之一。
此时的巩俐,不满足于只当“国师”的御用女主。
《画魂》是她接拍其他导演的第一部戏。
也是黄蜀芹导演第一次尝试商业片拍摄。
更是上影厂与西(安)影厂的首次合作。
影片真实地还原了民国妓女,也是中国第一女画家潘玉良的传奇人生。

一、
潘玉良原名叫张玉良,扬州人,生于1899年。
这一年,诞生了几位日后中国文艺界的“大咖”:
尚小云(“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和梅兰芳齐名)、老舍、闻一多、张大千……
张玉良虽也身在其中,但她万万想不到,自己的人生要从妓女开始。
童年的张玉良,家境十分贫寒。
1岁时父亲去世,2岁没了姐姐。
年幼尚不知人世艰苦的她,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

谁知长到8岁,连母亲也撒手人寰。
可怜的张玉良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
幸好有舅父收养,让她平静地度过了6年时光。
14岁的张玉良,有着现代最流行的鸭蛋脸庞,高高的鼻梁。
一对浅浅的酒窝,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身材苗条天生丽质,已出落得亭亭玉立。

舅父总忍不住偷看,渐渐地动了歪心思。
他想把外甥女当成他的敛财工具。
全然不顾和姐姐的手足情深,更忘了考虑一个少女的前程。
何况在那个旧时代,女性是没有地位的。
正是张玉良最美丽娇艳的14岁,她被舅父哄骗卖到安徽芜湖县城的怡春院,成了一名雏妓。

不难想象,她幼小脆弱的心灵有多绝望。
我们常说,当上帝关了一扇窗,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其实上帝有时也会顺手将这扇门也关上。
对张玉良而言,在青楼的3年时间可谓度日如年,她不知道命运的牢狱还要将她关押多久?
她恐惧的,是命运的魔爪会将她一辈子“囚禁”在怡春院。

张玉良在青楼的身份,是给当时的头牌“千岁红”做侍女。
也要学一些歌妓的必备才艺,如弹琵琶唱小曲。
这毕竟是烟花之地,是欲望和丑恶汇聚所在,张玉良看尽了世态人情。
某人清晨,她瞅见千岁红竟赤身躺在河边雪地,身上伤痕累累。
只因得罪人便惨死,落得个草草下葬的下场。
张玉良永远无法忘怀眼前的这一幕,她也记住了千岁红对自己的忠告:
盯死一个男人,依靠他逃出青楼,余生才有希望。
岁月如流,日子一天天过去,玉良也一天天长大。

二、
17岁的张玉良,已是芜湖众人皆知的一朵名花。
此时,海关监督潘赞化走马上任。
当地工商界名流为其设宴接风洗尘。
张玉良是商会会长邀请的座上客,负责献艺助兴。
只见她轻拨琵琶,慢启朱唇,一曲《卜算子》听得客人们如痴如醉。
潘大人也被凄婉幽怨,但又充满抗争与渴望的曲调所深深感染。

两人因此稍有交谈,潘赞化既肯定了张玉良的才艺,又为她未上学的遭遇表示同情。
此情此景,商会会长早已心领神会,立马做出安排。
入夜,刚刚就寝的潘大人被叫醒:
潘赞化愣住了,他很不开心,直言“我睡了,叫她回去”。
话音刚落又觉得不妥当,赶紧自己打圆场。
玉良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到了潘大人身边。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是最讲究名正言顺的。
一心想抱大腿的张玉良死活要呆在他身边。
商会的人又想借张玉良来做潘赞化的文章。
等着两人在名声上闹出丑闻,然后再以此要挟他在关税方面给商界的人搞好处。
正直憨厚的潘大人心知肚明,她既不忍违背张玉良的心意,也不想被商会的人牵制,就只有一条路:
给张玉良一个身份,做她的小妾。
对张玉良而言,别说小妾,即便是仆人也可以,因为她认准了潘大人这个人!
从青楼雏妓到芜湖海关监督的小妾,张玉良的这一步走得非常关键。

她的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她坚决改姓潘却是最好的证明。
张玉良很清楚,是潘大人让她的人生有了真正的大转折。
婚后的潘玉良,被丈夫安排住在上海,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也跟随洪野先生学画画。
凭借过人的天分和非凡努力,潘玉良在画画上的进步着实惊人。
简简单单的一张纸一支笔,呈现在她眼前的却是一个广阔世界。
1918年,19岁的潘玉良以素描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图画美术院。
也就是后来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做了一代大师刘海粟的学生。
潘玉良的人生又掀开了全新的一页。

三、
上海美专是当时中国美术教育界的最高学府。
刘海粟校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很现代,他把人体素描纳入教学中,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潘玉良十分钟爱画裸体,她甚至偷偷跑到公共浴室,结果换来的是辱骂和殴打。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中有一段话,辛辣地剖析了国人的心理,他说:
是的,我们是谈性色变,羞于谈论人的身体、生理的民族。
即使是以艺术之名,也不能轻易触碰它们。

潘玉良只好躲在家里,对着镜中自己的身体画画。
为了让她在西画上取得更大成就,刘海粟校长为潘玉良争取到了留学法国的名额。
在艺术之都巴黎,潘玉良全身心沉浸在艺术里,她和后来大名鼎鼎的徐悲鸿是同学。
潘玉良尤其对印象派颇有研究,她的绘画才能在异国他乡得以大放光彩。
某日,潘玉良偶遇了在欧洲游历的刘校长。
感于学生的才华,校长当即为她写下聘书。
学成归来的潘玉良入职上海美专绘画研究室的主任兼导师。

两个月后,意气风发的她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女西画画家画展”,轰动了中国画坛。
30年代的中国,即使是开放的魔都上海,也还不能完全地允许西画的存在。
在一次展览上,一副《人力壮士》的油画就为潘玉良惹来了麻烦。
画面上是一个裸身的中国大力士,他用双手搬掉一块压着花草的巨石。
作者的寓意是对拼杀在战场上战士们的敬重。
但有人却看不惯,不仅画作被划破还留下纸条:
妓女对嫖客的颂歌。
潘玉良的内心遭到了极大地羞辱,她知道自己难以容身,只得再次远行。
她又一次坐上了加拿大皇后号邮轮,阔别故土,离开爱人,只身赴巴黎。
只是她不知道,她再也没有机会和丈夫见面,也再没能踏上祖国的土地。

四、
从1937年到1977年,整整40年,潘玉良都是独自在巴黎度过。
她的世界变得单调而纯粹,睁开眼睛就只有绘画只有艺术。
潘玉良自称“三不女人”,不谈恋爱,不加入外国国籍,不依附画廊拍卖产品。
这样的日子至少在物质层面是清苦的,但潘玉良甘于安贫乐道的孤寂。
她终日在狭小的阁楼里作画,时光仿佛凝固了一样。

生活里唯一的温情,来自一位叫王守义的男人。
他本是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后来开餐馆。
王守义给了潘玉良很多资助,还是她的“经纪人”。
帮其接洽画商,保管画作,他都是尽心尽力地做。
如果说潘赞化是她一生的真爱,是心有灵犀的蓝颜知己,那王守义就是不求回报,默默守护她的天使。
一个本不被命运眷顾的人,却又何其幸运。
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天赋,这两个男人就是潘玉良的“救星”。
他们在她生命的不同阶段,给了他最深切的温暖关怀。
在潘赞化去世两年后,潘玉良才从大使馆处得知丈夫仙逝的消息。

既是爱人也是恩人,这样的人天永别令她悲痛不已。
身处异域,难表情思,更加增添了悲伤欲绝的程度。
潘玉良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尘世。
电影的改编,和人物的真实状况肯定有出入。
现实中的潘玉良,处处透露着凄凉和苦涩,不似银幕上那么优美。

其中最显著的是两点。
1、影片中的潘玉良被塑造成了一个大美人
事实上,她并不漂亮,和“大美人”无关,只能说长相很普通。
影片的处理虽然增强了观赏性,但削弱了人物的巨大人格力量。
潘赞化救助“风尘女”张玉良,并非贪图其“美色”,纯粹是出于同情。
张玉良的悲苦遭遇和她改变命运的决心以及才情,吸引了他的关注。
潘大人本想将张玉良送到她亲戚家,是她铁了心要跟他,才不得已以小妾的名分留在了身边。
还举行了正式的结婚仪式,证婚人是其好友陈独秀。
这让潘赞化的“英雄救美”显得更加高尚,也更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
他曾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属于新派人物。
是个心胸开阔,光明磊落,有情有义的好人。

2、将张玉良在青楼的生活呈现得比较温和
少女张玉良并不是乖巧温柔型,她刚烈执拗脾气大。
不愿沦落风尘之地,一次次逃跑,常常遭责骂痛打。
但张玉良始终不改其刚强的秉性,仍然频繁地逃离。
在电影里她是头牌千岁红的侍女,只做些杂务粗活。
相当于是一位底层打工人,尽管不幸但并不算悲惨。

实际上恰是不堪回首的酸楚,才激发了她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
潘玉良的一生像是在渡河,她从现实的此岸划入理想的彼岸。
此岸是俗世的不如人意,彼岸则是艺术的殿堂。
一支画笔犹如一叶孤舟,流淌过苦难直抵心灵的港湾。
她的4000余幅作品,以人体和花卉为主,全部运回了国内。
她热爱祖国,也热爱艺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