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是仁义还是愚蠢,怎么看待宋襄公的仁义之举(3)
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肯定参考过《左传》的相关内容,但他没有用这一条。
按照我的判断,司马迁或许更倾向于公子目夷和宋襄公暗战,是他们的父亲宋桓公强制兄弟俩保持和平。
但如果是强制保持和平,在宋桓公去世之后,兄弟俩为什么没有火并呢?宋襄公反而把国政大事都交给了公子目夷。
综合上述因素考虑,我倾向于《左传》的记载,应该是公子目夷主动退却表示臣服,而宋襄公则投桃报李表示诚意。
我之所以要详解公子目夷和宋襄公的关系,就是为剖析双方的利益点打基础:这两人是政敌的可能性大过兄弟情深的可能性,只不过由于外有强大的齐楚,宋国只有精诚协作才能保证不沦为大国玩物。在这方面,兄弟俩的利益点应该是一致的。
但在保住国本不失的前提下,宋国是不是应该找机会更进一步呢?这兄弟俩的利益点显然是不一致的。
基于宋襄公一系的利益,自然是希望宋国越强越好,影响力越大越好,这样他们才能攫取更多的利益。
基于公子目夷一系的利益,自然是希望宋国岁月静好,当一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即可,总而言之,维持现状。
公子目夷一系之所以不赞成宋国扩张,是因为他们有可能在扩张中被宋襄公扔出去当炮灰,到最后占便宜的时候,又有可能只吃到残羹冷炙。
出力多,好处少,你说公子目夷一系有什么理由支持宋襄公一系参与争霸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齐国虽然在动荡,但其国力尚存,真把它们逼急了谁也不知道会怎样;楚国是南方一霸,又频频插手中原事务,哪个中原诸侯国敢说自己能稳吃楚国?
这样一分析,宋国的实力确实有点不够看。
面对公子目夷的说辞,宋襄公心里显然是有谱的,但由于他刚扶公子昭登上齐国君位,难免有些志得意满,更希望趁此良机再进一步,万一梦想真的成了呢?
此时的宋襄公就好像在游戏里刚推倒A副本的最终BOSS,获得了两三件相当不错的装备,团队士气也正高涨,他自然希望借着现在这股劲,赶紧去把B副本给推了。
B副本的最终BOSS,自然就是雄霸南方的楚国。
楚国太强了,就连齐桓公都不敢轻易开启战端,当初的“昭陵之盟”也只是签订了友好互不侵犯协议。但由于宋襄公帮助公子昭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所以他认为自己现在完全可以借势而起,联合齐国一起向楚国发难。
面对齐宋两国的威压,楚国估计也会像当初那样,再签一个类似于“昭陵之盟”的协议,双方继续保持友好互不侵犯的状态,而楚国则承认齐宋拥有继承齐桓公霸业的资格。
到了那时,宋襄公自然可以轻易说服齐国国君公子昭,因为公子昭就是在自己的支持下复位的,再加上如果齐国国君连任霸主,齐国的国势必然会更强,届时有可能失控。
基于这个原因,如果公子昭敢争这个霸主,必然会被国际舆论斥责,齐国也将受到排挤。
如果齐国不与宋国联合,那他们就无力向楚国施压,毕竟齐桓公这样的雄主已经去世,齐国已经不复昔日的强盛。
可出乎宋襄公预料的是:公子昭压根儿就没给他这个面子,由宋襄公召集的会盟,齐国缺席。
其实宋襄公算得不错:如果不与宋国联合,齐国根本无力延续齐桓公的辉煌。
可问题是:人家公子昭现在想的根本不是延续齐桓公辉煌,而是在想应该怎样打压蛰伏的三位公子,保证自己这一系可以在齐国国君的宝座上千秋万代。
强力盟友退却,宋襄公尴尬了。
在会盟上,宋襄公强撑着装大尾巴狼,希望楚国国君楚成王认清形势,不要与我强宋对着干,只要续签“昭陵之盟”,承认我宋国的霸主地位即可。
面对不知天高地厚的宋襄公,楚成王也没有多说什么:他直接在盟会上发动兵变,把宋襄公俘虏了!
於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
社会我熊哥,人狠话不多!
抓了宋襄公之后,楚成王立刻决定以此为借口攻打宋国:“你们这个国君居然敢对我大楚王不敬,我非要给你们一点颜色看看!”
面对这种情景,宋国诸臣也很干脆:他们立刻拥立公子目夷为新君,并派使者明确告知楚成王:“我们宋国已有新君,你说老国君对你不敬,那你自己看着处置吧!”
这就没意思了……
楚成王本身就是杀兄继位的,对于宫廷之间兄弟相争的戏码相当熟练,所以他当即做出决定:把宋襄公放回去,看宋国两位国君内讧,咱们坐收渔利。
于是乎,颜面扫地的宋襄公被放回宋国。
冬,会于亳,以释宋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