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头条 > 正文

乡村振兴突破口在哪儿?(2)

时间:2019-03-07 01:27 来源: 作者: 阅读:

  刘守英:农村地区选中一个产业以后,需要持之以恒,将产业规模慢慢做起来。形成规模之后,这一地区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优势,市场就可以做起来,随后企业家也会进来。企业家进来之后,会做技术、做研发、做加工,接下来产业链条开始延伸,也开始有利润回报,产生品牌等。

  乡村的产业成长,光靠政府做引导,或者仅仅是政府和企业联手,还远远不够。一个地方能长成成片的产业,多数是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云南昭通有一个以皂角米为主导产业的地方,一年产值达到10个亿。最初是这个镇的农民在当地收皂角,进行加工;之后需求增加,就去全国收,慢慢当地成为全国皂角米最大的生产基地。这一产业模式最初是由市场来做,市场做到一定规模以后,要使得这一产业变成当地的主导产业,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要解决扩大规模的问题。光靠市场解决不了成规模的种植问题,政府要说服农民,给农民一些优惠措施,如教育、培训、防风险,慢慢把规模做起来,把市场做得更大,然后才是企业进去。

  党国英: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农业一定要规模经营。举例来看,一户农村家庭有10亩地,如果种谷物,一年充其量劳动两个月,劳动时间可能只有城市白领劳动时间的1/5,这种情况下,让农民和城市白领收入一样高是不公正的。如何让农民的劳动时间不是两个月?那就不能是10亩地,一定要搞规模经营。当然,不是说农民不需要兼业,发达国家的农场主,兼业带来的收入也非常重要,但兼业的前提是农业本身要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效率。

  李恺:我刚开始只做马铃薯,从马铃薯脱毒苗、原种到一级种的种业全产业链,前几年确实能挣钱,这两年大家都做,我们利润空间就非常小了,我们公司也想转型一下,怎么转型?目前主要是与农民进行产业链的合作。公司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贫困户)”模式和农户达成订单合作。我们主要找农户大户,例如300亩、500亩、1000亩甚至几千亩的大户,他们用30%的价格就可以拿到种子,技术由我们公司提供,包括农药、化肥的配比等,农民只需做种植和收获的管理过程。收获之后,公司将土豆收回来,再对接下游的食品公司,例如上好佳、达利园等这些大公司。这样既能提升农民的收入,又把我们的产品卖出去了。

  话题3

  乡村振兴人才从哪儿来?

  杨德才:农民回乡还是留城主要是市场起作用

  杨德才:乡村振兴,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乡村振兴肯定要有人才。现在主要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般分成几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门提供服务型等。到底农民应该进城还是回乡,需要辩证地看。目前还有6亿人在农村,因此农村人口需要继续减少;同时,还要向农村加人,增加新型职业农民,有技能、能够带来“六种要素”的人,在减少人口规模的同时加入一些新的生产要素,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目前,政府号召进城打工的农民回去,一些农民不愿意回去。有些人到长三角、珠三角打工很多年,已经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找到了赖以谋生的职业或一技之长,除非农村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否则不会回去。

  另一方面,如果打工人员都回乡,城市也会出问题,城市里大量服务业都是进城打工人员提供的,他们一走,城市生活会非常不便。其次,农民工大量回乡对城市制造业也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中小规模、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影响非常大,这些产业的技术升级尚未到完全使用机器人的地步,主要还是依靠务工人员。我的看法是农民回乡还是留城主要是市场起作用。

  党国英:农村的人口不能太多,乡村振兴总体上还是人要走,不是人要回去。未来中国农村人口大概在3亿-4亿的水平,3亿农村人口有1亿搞农业,2亿人是住在农村搞非农业,这是有利于乡村振兴的人口布局。

  话题4

  乡村振兴钱来自哪里?

  刘守英: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关键的两点是提升农业回报率和改变贷款抵押品

  李恺:我们这样的农业企业贷款,银行不要说不贷,就是只把原先贷的钱收缩一下,我们就当场过不下去了,让农民怎么办?农民就更没办法了。

  因为农业周期长、回报低、自然灾害等风险高,这个过程中银行在资金上稍微收缩一下我们就死了。关于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企业融资,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好的政策,但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位。

  刘守英:关于农村贷款难的问题,首先要研究的是,为什么大多数农民不贷款,也就是为什么农村贷款率如此低。一个原因是中国农业经济活动的回报极低。

  其次,目前中国农村的贷款模式并不针对新的农业产业、新的主体,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贷款以土地作为抵押。以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作为抵押,农民能拿到的资金有限,农业大户也就5万、10万,但是他需要上百万才可能把产业做起来,这不是原有贷款机制能解决的。

  目前中国农村的贷款来源,靠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抵押是不划算的,宅基地又无法作为抵押品,所以农民无法用新的方式去获得贷款。外部企业想要进入乡村投资,大的投资也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因此,要解决农村的金融支持问题,关键要解决两点,一是提升农业回报率,二是改变贷款抵押品。

  话题5

  土地制度如何改革?

  党国英:农业要有规模经营,土地要连片经营,这需要土地的稳定

  刘守英:最初在湄潭搞“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试点,60万亩荒山,多的人怎么办?当时拍卖荒山,卖掉了。

  在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背景下,只要增一个人就要多分一块地,减一个人就要减掉一块地,但这种安排会导致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增强。在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农民与土地的代际关系需要“切一刀”。我国历史上长期实行家庭内部不断细分土地的制度,不断增加人口就意味着不断依赖于土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这一体制安排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把人从解决糊口、解决生计的土地依赖中解脱出来。所以才有湄潭后来60万亩的茶,一年88个亿的产值,湄潭靠这个活着,不是靠一亩三分地在活着,湄潭的经验证明一定要“切这一刀”,而且“切这一刀”是有好处的。

  另外,从成本来看,不再分地的方式和不断分地的方式相比,长期成本更低。农村人口增速也在放缓,从目前我国乡村生育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来看,实际上农村人口“增人”的部分在减少,因此,不断分地的成本是在上升的。

  如果土地改革不能在成员权问题上取得大的突破,大家犹犹豫豫,整个农村、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乡村结构的改革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主张在土地这件事情上,尽管对有些人可能不太人道,但是必须“有一刀”。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