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地20余年变迁:从小村落到科技创新代名词
上地,这些年,那些事
1991年随着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落户于此,上地——这个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一座普通小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余年的时光流转,“上地”已经远远超越了它原有的地域名词概念,和“中关村”一样,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代名词。而当现在的人们转回头来,想要对这片土地追根溯源时,却发现历史背影已模糊一片。
作为一个当年曾经参与过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建设考古发掘的文物工作者,现在又成了上地地区管理者的一员,我关注的目光不仅落在上地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上,还会时时回眸在上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上。
在上地开发建设之初,一件开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文物考古界先河的大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就是在未进行建设之前,文物考古部门便先期进行考古勘探,考证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也许这在常人看来是平常之事,但就专业角度来看,上地不仅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在北京地区文物考古领域中,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
上地,不仅有着今日耀眼的辉煌,还有着既往厚重的积淀。
上地的由来
“上地村”也叫“永顺庄”
和众多的人一样,在第一次听到上地这个名字时,都会好奇、会深深地记住,因为这个名字太独特了,特想知道为什么会有一个叫这样名字的地方。
想知道这里为什么叫上地,互联网时代很方便,在网上检索一下就可以。网络上是这样介绍的:“上地”之名由来已久,地处海淀区中东部,南临圆明园遗址不远。早年间因这里的地势微见岗丘,相对来说比周边地区略高一些,形似一个高地,故称“上地”,意为“上升之地”,形成村落后称“上地村”。
此外,这里还有个别称,叫永顺庄,是因此地曾有苏老公庙,相传是清末慈禧太后身边一位名为苏德的太监所建,并在附近置有农田百顷,为取“永远风调雨顺”之意,将村子称为“永顺庄”。只是因为“上地”之名更让村民易于接受,而使人们淡忘了其正名“永顺庄”。这是现在最为流行的上地一名来源的版本。
最早的上地指的是地处海淀区北五环路外,广阔田原上的一座自然村。具体位置在今天的上地一街与上地南路之间,也就是上地街道办事处最早的办公之地上地大厦附近。东隔京张铁路与清河古镇相望,南接北京体育大学及圆明园遗址,西、西南面是隶属马连洼、树村等村落的麦田、林地,北面有原北京卫戍区靶场及田地。现有很多的资料可证,上地地区有人类活动的时间很早,但上地村聚集居住形成村落的时间,却没有明确的史料印证。
传说“上地”之名或为“御赐”
最早记载“上地”一名的文字资料,是1879年清光绪年间“苏德掘银案”发生,内务府大臣、九门提督荣禄和顺天府尹彭祖贤给西太后的奏章中提到,这应该是上地村名最早见诸文献的年代。
在晚些时候的《光绪顺天府志》中也有简略记载:永顺庄,亦曰上地。从中可知这儿的官称是永顺庄,民间则俗称为上地。只是因为民间流传甚广,以致后人只知有上地,不知永顺庄了。
上地村名为上地,传说因为这里地势高而得名,那是相对周边地理环境而言。据相关资料标明,村中一般标高均在海拔47米左右,村东最高处也不过48.90米,相比北京城内平原地区的海拔大多有20到60米高,这里并没有什么“上地”的优势。因此,最近对于上地村的得名,又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时,也觉着有几分道理。
传说在清朝年间,皇帝驾临圆明园,站在西洋楼向北远眺,前方高起之处,沃野平畴之间,生长着丰收的庄稼,蓊郁的果园,林木掩映着一座砖墙瓦舍、院落规整的小村落,于是龙颜大悦,称道:“这里真是上上之地。”
由此这座籍籍无名的小村落,有了这神奇的名字,“上地”应为上好之地的意思。只是因为这里早年是一片最为普通的阡陌桑田,人烟稀疏,交通逼仄,也就少有人至,更少有人知了。
不是因为现在上地一名的显赫,也就更不会有人关心它的由来,更不会想到它的名字还有可能是御赐的呢!
上地的考古
早在5000年前 “上地”就有人类活动
我最早对上地有所了解是在1984年,当时我参与到海淀区文物管理所进行的文物普查中,来到当时的中日人民友好公社,也叫作东北旺人民公社(现在的西北旺镇部分地区)的上地村。因为它的名字特殊,也就记住了它并产生了浓浓的兴趣。随着这些年来,这里的工程建设中接连发现的丰富地下文物埋藏,不断证明这一地区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人类活动,对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地村所处的位置,是在当年永定河取道古清河冲积而成的台地上,这就为人类的早期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1951年上地村小学生朱国忠在自家地里捡到的一件精美的磨制石斧,印证了这里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地村出土大量的汉代砖室墓葬,更加印证了这里人类活动的久远。只是当时文物管理还不到位,很多汉砖都被居民用来铺地、砌墙、筑门楼,这虽不当但却将历史痕迹留存下来。
1982年区文物管理所成立,同年8月文物部门组织对这里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50米的地段进行了勘探,发现了多座汉墓群,并出土了一批随葬器物。在出土的器物中有烧制精细的阳刻朱雀图案的砌墁墓地方砖、汉代后期绳纹砖,以及陶熏炉、陶罐、陶猪、陶楼等器物。这些墓葬器物的发现,引起文物管理部门对上地村及周边建设的更加关注。
上地与朱房古城密切相关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分析,上地地区早期人类的活动,更多的应该是源于上地东面不远的清河古城的存在。
上地村东不到一公里是清河朱房村,在朱房村有一座建立于战国、汉代的古城,当地人称之为朱房古城,又叫“清河古城”,但这不是其当时的名字,只因为遗址位置而有此称呼。至于当时的城名,没有查找到相关的资料而未知。
古城垣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多已毁弃,仅余西南角城垣保存痕迹,可以看出由西南角向北延伸约115米,由西南角向东延伸的南墙角城墙,有150米左右。虽然城址因多年来失于保护,损毁日趋严重,但考虑到其应该是现存不多的、较为完整的汉代以前的古城遗址,2001年北京市政府再次将其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古城遗址虽然没有得到完全的保护,但还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其重要性,遏制住了进一步被损毁的可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