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矿难:井下疑遭“冲击波” 遇难者多为外包矿工(3)
在汉中老家的妻子也没等到丈夫孙琦的电话。她习惯在丈夫下井前给他发个短信,告诉他注意安全,丈夫也会回一句让她放心的话。到了收工的时间,她就和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凑在一起,跟满脸煤灰的丈夫视频聊天。
妻子经常劝说孙琦干点别的行当,但家里需要钱,步入中年的孙琦也没什么手艺。他中学读完后,就跟着家人下矿,从17岁干到30岁。他似乎不觉得苦,村里跟他年纪相仿的,不少下了矿,仅自家亲戚,就有7个矿工。
孙琦妻子说,老家穷,劳力们下矿挣钱多,就常年在外漂着。有时候一个矿干几个月就停工了,就收拾一下去找下一个。
当天深夜,孙琦家人收到消息后,就坐火车赶去神木。一家人被政府工作人员安置在宾馆内住下,之后他们前往殡仪馆辨认了遗体。孙琦妻子称,目前政府人员还未告知调查进展,但已经提出谈判赔偿事宜。双方因为数额问题,尚未达成一致。
昨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前往神木市安监局、能源局询问调查进展,对方称需市委宣传部回应此事。随后新京报记者再次向神木市委宣传部提出采访请求,对方则表示,暂不接受采访,等待调查结果。
事故发生4天后,租住在大寨村的矿工们还在等待。矿上差他们一部分工资,他们希望事故调查早日结束,拿到工资后回家。
村里车工的煤车无处安置。事发后神木市及周边煤矿停工,煤车也无人收购。齐勇想着,不行就把铺盖卷儿扎在车上开回去,也好过当废铁卖掉。
有人已经开始打点行李。矿工丁辉扫了一眼屋子,住了3年,好像也没什么家什要带的。妻子安慰他,以后再也不干矿工了,工作危险,生活也难,连买菜都比家里贵,没什么可留恋的。
闲时,丁辉跑到矿区对面的山坡上,对着井口拍了张照,那里贴着一句人人会背的标语:“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文中齐勇、杨川、杨华、周明、刘珉、程成、丁辉均为化名)
A14-A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明 马骏 实习生 马聪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