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采夕酿结甜蜜 步九江诗歌论
时间:2024-04-13 05:38 来源: 作者:网络 阅读:次
承德是一个诗歌
之城,诗人荟萃,名人辈出,如先有著名诗人郭小川、刘章、何理、刘兰松……后来者有刘向东、刘福君、李海健、薛梅、张秀玲等人。在这些诗人中间,即承前启后的诗人中,步九江
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当然还有白德成等人。作为承德诗群的中坚力量,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做到了诗品与人品的契合,为大家所称道。如著名诗人何理说他有着“泥土般的质朴无华”,“又蕴含着北方农村的热情 ”。著名作家张峻称赞他“离乡不离乡民的心”。著名诗人流沙河赠诗赞他:“今日步九江
,明年跨五洋。诗歌
有翅膀,宇宙是吾乡。”因他写诗的泥土味,被人称为“承德的王老九”,又因他风趣幽默,被人称为“承德的赵本山”。
多年来,步九江一直为承德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而不辞辛苦地奔忙,他曾任承德市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台长助理,兼任承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退休后,也依然重任在肩,被推选为承德市郭小川研究会法人代表,承德市诗歌朗诵协会会长,承德市燕山文化研究会会长,诗书画出版社社长,《国风》诗刊名誉主编,全国电视旅游委员会顾问,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他不但身兼数职,还与同仁们一起举办过多次全国诗赛、十几次市级诗赛和近百场诗歌朗诵活动,曾应邀到几所大专院校和中学为师生们做“文化自信”和“精神文明”内容的专题报告,曾被省市报刊和电视台以专题形式和大幅版面介绍过其先进事迹,在2019年被河北省授予“五星级离退休干部”称号,2020年被承德医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退休笔不休,退职不退心,忙忙碌碌,终不得闲,但他心甘情愿、无私奉献。
这不由地让人想起那首歌咏蜜蜂的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他这样“终日酿蜜身心劳,甜蜜
人间世人效”,是为承德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不辞辛苦,为承德文化事业所取得的辉煌而感到甜美。
步九江现为世界华文诗人协会会员,技术职称为“二级作家”。多年来,他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各类作品千余篇,曾在省市和国家级诗赛中多次获奖,出版诗集《九江四味集》《乡间俚语》《开采之歌》《九江诗画》《朝采夕酿五百首》,与人合编《中国·承德木兰围场风光》《托起明天的太阳》两部诗画集,与人合编《把酒话板城》等书,连续三届荣获承德市委、市政府文学艺术繁荣奖,曾为《和杨尚昆一家相处的日子》《甜美的岁月》《泪墨凝爱敬丰碑》等多部书籍作序,佳作迭出,好诗不断。
一、成功的秘诀在追求
步九江1952年出生于河北省隆化县一个叫哈沁营的偏僻山村,蒙古族人。他自幼喜欢文学,在读小学时就偏科语文,背儿歌、听故事,反复阅读连环画是他最大的嗜好。在读小学五年级时,他的一篇《迷恋火烧云》的作文轰动全校,受到师生们的赞扬,成为全校的范文。他考入初中一年之后,“文革”开始,在历经了“文革”的喧嚣后,他于1968年离开学校回乡务农。回村后,他辛勤劳作,无论是锄镰镐杖、扶犁赶车、耕种锄耪、扬场储粮样样在行,成为干农活的行家里手。这真应了毛主席那句话:“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经过几年的锤炼,他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壮实的山里汉子。虽然终日忙碌,但他却没有丢下手中的笔。在劳动之余,他渴望用笔耕开拓出自己的另一块天地。但是由于父亲的“右派问题”,在那个以“阶级斗争”定取舍的年代里,却使他寸步难行:
升学不行,考工不行,参军不行,就连要求进步也受阻。面对一个又一个人生道路被堵死,他不气馁,不灰心,而是对生活始终充满了爱,坚定地朝着心中既定的目标前进。后来,他的文学才能被人发现,被破格选调进民工队伍担任了“政工员”。这个以宣传为要务的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他的写作特长。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对连队发现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利用板报、传单和战地广播进行大张旗鼓的鼓动和宣传,以调动民工们的劳动热情,促使他们的任务能提前或超额完成。后来,他的才华被村党支部知道了,便强行调回来让他当“民办教师”,他虽对“政工员”这个工作恋恋不舍,但还是听从了安排,回村当了“孩子王”,但他换位不换心,变职不变情,依然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在那个时候教书没有教材,讲课的教材任凭老师选。他便把自己所掌握的文学和新闻知识变成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课堂内容,为学生们开启了写作的大门,并鼓励和帮助他们向报刊投稿。
仅仅3年时间,他所教的班的学生就有8名中学生成为《河北日报》通讯员,12名同学被接纳为《承德日报》通讯员。每当邮递员为学生们带来新鲜的稿纸和辅导材料时,都会引起学校的轰动,并引起社会的关注。大队书记和公社书记慧眼识才,对他的文学才能十分赞赏,便打破了因他父亲历史问题的而不能入党的桎梏,双双作为他的入党介绍人,使他光荣入党,并把他招聘进公社广播站,担任“编播员”。他到了公社广播站后,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积极采访,按时播出,成为了深受公社各大队社员们欢迎的新闻人物,提起他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77年盛夏的一天,,一辆“212”型吉普车驶进了榆树林公社大院,县委书记郜杏林在公社书记郑勤的陪同下,走进广播室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给河北给隆化争了光”,他不知缘由。原来郜书记在山东省参加全国农业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中,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诗歌《塞北柳》被赫然书写在交流会现场三米多高的梯田横坝上。一位省领导指着落款作者的地址问:“这里有隆化的同志吗?” 郜书记回答:“有”,然后这位省领导又说:“这可是一首难得的好诗啊!你们隆化有人才。”当时郜杏林表示,自己刚刚拿到调令,还没有去上任,待到位后,一定去了解此事,给予关注。
正是由于上级领导的重视,使他能够被顺利地调到隆化县电台和电视台工作,从而使他走出了封闭的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此时的他深感重任在肩,绝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要把工作干得更为出色。他在干好记者、编辑工作之余,刻苦学习涉及文学、政治、经济多种学科的大专课程。天道酬勤,几多汗水,几多收获。在1983年全国新闻系统举行按大专命题的统一考试中,11天统考20几门课程,他成为承德地区整个广电系统甲卷唯一合格者,令人赞叹不已。这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由于他脚踏实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韧不拔地勤奋学习和写作,才积跬步以至千里,取得了常人所难以取得的成绩。短短几年间,他先后在省、市和全国各种报刊发表各类稿件几千篇。1991年全国各地市、县广播好新闻评比,河北省共有15篇中奖,他独占两篇,其中《古御道上的珍珠》是承德地区唯一入选《全国地市县广播站优秀新闻作品选评》一书的篇章。
因此,他多次受到省、地乃至全国的奖励,被评为承德地区“优秀知识分子”和隆化县“拔尖人才”,上级部门把他从“临时工”转为“国家干部”,相继提升为隆化县电台、电视台副台长,隆化县文联副主席,隆化县文化局副局长。就这样,他凭着自己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韧性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进取精神,创造了一个农家子弟的人生奇迹。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口述國圖》講述一個國家圖書館的歷史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