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男女之间 > 正文

“合同大王”李方平 口述三次艰苦创业

时间:2024-04-10 04:16 来源: 作者:网络 阅读:


1986年的“代订经济合同委托证明书”。
被浙商博物馆收藏的印章等。
 
40多年创业路,几经周折,数次被中断,创业激情依旧。虽然创业中断都不是主动选择,还带着很多的无奈和辛酸,但这些挫折倒逼我的创业步伐走得更远更强劲。能一直走在创业潮头,我应该算是幸运儿,如今,我和我的家人仍奔跑在创业前线……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一部波澜壮阔创业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
吃“改革饭”长大、走“创新路”起家的温州人,就是其中的践行者。
惜往昔,老一辈温商敢为人先,开疆拓土,砥砺前行,探索出了“温州模式”这一发展之路;
看今朝,新生代温商朝气蓬勃,接力奋斗,锐意创新,扛起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2018年,中国再次踏上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温州也面临着如何继续当好改革开放风向标的使命挑战。老一辈温商形成的“温商精神”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温商精神”如何薪火相传?新生代如何接力传承?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致敬探路者·创业父子兵》,采访一批子承父业的温州企业家家庭,讲述他们艰苦创业的传奇经历和传承温商精神的接力故事,展现温州民营经济传承发展、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报道,深入挖掘“温州精神”,激励温州人奋斗前行,同时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保存真实而生动的“温州元素”。
征集令
改革开放四十年,温商几代人勇立时代潮头、接力创业的故事层出不穷。为丰富报道素材,我们特向读者征集报道对象。如果有推荐或要自荐的,请拨温州商报热线0577-88817110,或关注温州商报微信公众号、温州人物微信公众号,在后台留言,和我们联系。
第一次创业:
我拿着地图,坐火车先去标红星的省会城市,然后就顺着火车站和铁路线,在沿途找工厂谈合作
我跟大多数上世纪50年代的人一样,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那个年代的社会还很艰苦,求学更不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小学五年级时,正遇上“文化大革命”。书没的念了,我们就只能帮着家里做农活。
我的父亲是地地道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相比之下母亲出身较好,上过学,家里开过中药铺,舅舅还是教书先生,她知道学问很重要。在母亲的坚持下,赶在1969年春季招生我念上了中学,虽然当时只学语文、数学两门课,但比起很多同龄人,能够多念两年书已经挺幸福。

到中学毕业,我就开始做生意了,当然当时勉强能称为“生意”的,无非就是置换些自家做的米粉干、菜籽油或者是番薯干。那时候因为生活条件的窘迫,免不了常常感叹自己命苦。当时有个借住在家里的邻居,他那时候是柳市公社的供销员,跑些螺丝钉之类的配件业务。闲谈里,他提议我不如跟他出去走走。也是凑巧,之前正碰到一个算命先生跟我说,贵人就快来了。于是,我背着包就跟他一起到了上海。
1973年的上海,是全国各地供销员的“大本营”,旅馆的大通铺里天南地北的人都住在一起。听他们聊天也留意到这些工厂里需要的很多产品,柳市当地就有在做,价格也更便宜。于是,我记下了很多人工厂的地址,回柳市拿了些样品后就自己找过去开始谈订单,第一站是河南汲县(已于1988年10月改为卫辉市)。
这以后大概算是真正的“创业”。我拿着地图,坐火车先去标红星的省会城市,然后就顺着火车站和铁路线,在沿途找工厂谈合作,一个地方找完再坐车去下一个城市,这样就攒了一批客户。当时一年还有两次全国机电产品订货会,我们就背着自己做的产品目录去找客户。那时候,像按钮开关价格是2元钱一个,还必须全国统一。因为对产品质量足够有信心,我们就包运费、包装费,而且可以货到验收没问题再付款,因此销路很好,供不应求。

当时就已经体会到,不管哪一行,做好产品本身的质量是第一位。而因为订单签得多,除了我自己办的门市部以外,工艺社和电器厂也会把产品目录给我一起带出去推销,这也给后来的入狱埋下了隐患。
为了“赶时髦”,1979年李楚(长子)出生时,我学着七里港的法式建筑给自己还有两个弟弟,盖了三间4层高的楼房,因为就在104国道边上,所以恰好是进上金垟村的“门面房”。1981年还在上海买了第一辆轿车菲亚特,雇了司机一路开回乐清。这些也不巧正好成了之后最显眼的“罪证”。
当时,我们这些生意做得好的个体户,风头也很盛,也就是现在说的“八大王”(那时李方平在低压电器经销领域叱咤风云,走到哪里都带着合同,被誉为温州“八大王”之一的“合同大王”。——编者注)。赚得多当时查得也很严,所幸我们一直都是合法经营,加上县里一直“保”着,只要求调查谈话时要出席,而去外地时需要打报告。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一年左右,那时候也没觉得怕,更从来没想过要“逃”,生意也是照做。


被逮捕的原因现在想来有些好笑,说是当时省“打击经济犯罪工作组”的车从国道经过,看见我家新盖的四层楼,就下了结论:“如果不是投机倒把,哪里来的钱住这样的房子!”1982年冬天,我就这样以“投机倒把罪”被逮捕入狱。
第二次创业:
有人指点我去赚外国人的钱,这句话提醒了我,于是我成为乐清第一批出国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公公婆婆搅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