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落的审判》:困在爱的“围城”
文|陈佳佳
拂去爱情的粉饰,正在上映的《坠落的审判》直指人性幽暗面,以一出离奇坠楼案揭露婚姻内部无法言说的残酷。在法庭构建的论辩场景下,事实开始被言说、被虚构,乃至被曲解。自杀还是谋杀?“活该”还是“不该”?真相悬置下,这出立场暧昧的审判注定没有标准答案。观众以“旁听者”的身份介入电影,似乎也在被反向质询。你愿意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困在由“爱”铸就的围城,“坠落”被披上悬疑的外衣,一石激起千层浪,显现出极大的剖析价值。
“城里的人逃不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在钱锺书笔下不过是一时冲动的自请入瓮。等到历尝生活辛酸苦辣,家庭的真相才算浮出水面。不愿停留于夫妻分合的表面叙事,电影《坠落的审判》选择将“后知后觉”的婚姻困境推向极致,以死亡直面生活扭曲,演绎围城之下的残酷真相。在影片中,对丈夫身亡真相的探讨,正是用家庭的异化和巨变展开对既有婚姻观念的审视。妻子桑德拉风流任性,相较传统的女性形象更为强势独立。在外有染的她可以在深情说出“我爱你”的同时,做出“背叛”忠贞爱情的选择。丈夫萨穆埃尔软弱自轻,写作理想难以实现,在事业受挫后,他崩溃大吼,将一切不幸归结于琐碎婚姻的消磨。“我想要回这些时间,这是你欠我的!”经典抱怨下,嘶吼的男人、冷漠的女人上演了一出反串闹剧,彰显两性身份互换后的交流鸿沟。爱意消磨后,不对等的付出彰显弊端,曾经不求回报的慷慨沦为婚姻中难以弥补的亏欠。
在这场回溯婚姻本质乃至家庭本质的旅程中,社会意识各有投射,交锋不断。而孩子作为通常要保护、回避的对象,也被迫卷入其中,见识名利场上大人们狰狞、不堪的面容。温柔强大的母亲原来有着冷漠的阴暗面,她会责怪、怨恨父亲的无能。平日最为亲近的父亲实则狂躁不安,他竟然发自内心地嫉妒日夜相伴、安睡枕侧的身边人。表面和谐的家庭裸露出不堪一幕,孩童的世界骤然崩塌。不少学者认为,对婚姻本质的探讨实际上是对劳动分工、孩童教育等社会基本问题如何合理化、规范化地追问。不同的婚姻观念,代表了不同的解决方式。《坠落的审判》中对婚姻现实的揭露,正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回望与审视。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各版海报上都印有一行大字:“没有谁的生活经得起这样的审判。”残酷的命案对峙,牵扯出主角生命中所有私密不堪的画面。当生活被警方、法官、律师、旁听、媒体反复审判,那些既定的观念还靠得住吗?这是影片留给我们的反思。
审判一直以来都是文艺圈剖析人性、揭露现实的热门题材。《杀死一只知更鸟》借由无辜者的被害呼唤公平、正义归来;《控方证人》以法庭律师激烈的控辩暗藏悬念,检阅人性;《十二怒汉》紧张的裁决现场至今仍是西方戏剧史上的经典画面。法庭作为一个观念交锋、浓缩立场的“小社会”,是电影文本达成价值共识、提供多义联想的最佳场景之一。导演兼编剧茹斯汀·特里耶说:“影片就像一个拼图,有很多缺失的模块,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片段来投射自己对这对夫妇的看法和理解。”以坠楼案件为切口,影片中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定式思维构想事实,投射偏见。每一次审视,都是社会刻板印象的集中体现。死者生前的心理医生百般否定丈夫的自杀可能,不过是为了维护职业生涯的清誉;法庭控方咄咄逼人,曲解录音,实则是为了完成预先设想的有罪推论;被控律师回怼争辩,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叙事引导审判,是维护当事人利益的基本操守,更隐藏着对女主角难以表露的情思……法庭上,人性在伪装下悄然显露,借言语猛烈对撞。
有时候,真相可能是被塑造出来的。自始至终,丈夫死亡的罪魁祸首都不曾被揭露。在真相不可知时,各式解读激出观众潜藏内心的真正立场。看似“一步一个脚印”、客观缜密的刑事破案,实则是主观情感上的选择题。正如行至片尾,儿子丹尼尔的法庭监护人说的那样,“当我们缺少证据去评判一件事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决定。”一个失意男人的坠亡,警方愿将其归咎于成功妻子的谋害;公众愿将其看作疯魔女作家印证写作的癫狂之举;孩子则宁愿相信父亲是走投无路后主动自缢。现实与虚构混杂,真相与假设难分,不同人对事实的解构呈现戏剧化差异,也让真相在无休止、无边界的争辩中越发模糊。故事的最后,长达一年的煎熬审判终于让儿子丹尼尔作出了自己情感上的抉择。天平倾斜,尘埃落定,他选择为母亲辩护,相信亲情的力量。当这出公众闹剧彻底结束,法庭对峙的话语仿佛还在脑海回荡。婚姻、家庭、两性、育婴……生活的龃龉被抬上桌面,既定观念展露无遗。抛开固有思维方式去质询、反问,正是《坠落的审判》为观众带来的独特观影体验。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