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明星动态 > 正文

冯小刚喜剧演员(他的票房总和甚至不及贾玲一部小试牛刀的处女作

时间:2024-01-09 07:13 来源: 作者:网络 阅读:

演员孙海英,因为脾气火爆,还喜欢指点江山,人送外号“孙大炮”。

当他遇上同样脾气火爆的冯小刚,照样被喷得体无完肤。

导演冯小刚,人送外号“小钢炮”。

冯导这个外号不是白给的,他有一张怼天怼地的嘴,铁齿铜牙,喷人无数。

有人招惹他,他必定会回嘴。没人招惹他,他也爱逞口舌之快。

当年,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上映之际,孙海英在媒体面前对他展开攻讦,“我们的电影都在下滑,就冯小刚那几个商业导演在那装葱”。

《唐山大地震》几乎搭上了冯小刚的全部身家和梦想,他正指望这部片子给他摘下“商业导演”的帽子。

结果,孙海英跳出来指着他的鼻子大骂“商业导演”,还“装葱”。

被点燃激情的“小钢炮”,战斗值瞬间爆棚。

“我绝不会送他票,还是给他钱让他去看病吧,他是被激情烧坏了脑子。”

“不看国产电影,你当什么中国演员!”

冯小刚接连发表数篇战斗檄文,把孙海英喷得毫无招架之力。

类似的骂战,在冯小刚“小钢炮”的职业生涯中上演过无数次,他里里外外也得罪了不少人。

《一九四二》上映时,他面对差评毫不客气:“别看,脏了我的电影。”

《私人订制》上映时情景重现,他社交网络上演“舌战群儒”,连发多篇博文,开撕各路影评。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他又跟万达掰扯排片,招来王思聪下场跟他“过招”。

冯小刚在娱乐圈横惯了,这股子不可一世的劲头,明显就收不住了。

被大妈拍到,他要十倍奉还,举起手机和对方对峙十分钟。

在机场吃到不合口味的饭菜了,“小钢炮”当场发飙,叉着腰直接把服务员小姑娘骂哭。

后来,“小钢炮”更是来了票大的,直接将矛头对准了万千观众,也是他的“衣食父母”。

“就是因为有垃圾观众,才有了垃圾电影。”

骂同行,骂路人,再到骂观众,这桩桩件件,让冯小刚在大家心里的形象,从最接地气的国民导演,变成了一个不可一世的“刺儿头”。

有人说他是直肠子,也有人说他是性子急,但归根结底,还是他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傲慢所致。

殊不知,傲慢是要付出代价的,当他的矛头对准观众,他的辉煌时代就注定要被终结。

大家都心知肚明,属于冯小刚高票房、高口碑的历史,如今已经化作烟云随风而去。

他的理想,他要观众买单

有时候,冯小刚的话倒也不是毫无道理。

毕竟,资本不做赔钱生意,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是资本的行动指南。

当“通俗”与“低水平”重合时,烂片就有了市场。

但是,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显得太忘恩负义了些。

扪心自问,他能成为知名大导演,还不是倚仗着“垃圾观众”们的抬举。

由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开内地影坛贺岁片先河,镜头对准的是市井百姓。

片中有幻想当将军的书店老板,有梦想成为英雄的厨师,有没车没房、身患癌症的小夫妻……

平民温度与喜剧口吻贯穿了影片始终,招徕了大批观众的喜爱。

《甲方乙方》让冯小刚一炮而红。

次年的《不见不散》讲述的是异乡漂泊的小人物故事,仍稳居当年的票房榜榜首,冯大导演的地位也借此奠定。

再然后的《没完没了》,仍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市井百姓。

清一色小人物,清一色京味儿喜剧,他把观众老爷们伺候得服服帖帖,金主也为他拍手鼓掌展笑颜。

但,这些卖座又叫座的电影都不是冯小刚想拍的,有了底气之后,他的野心展露,开始追求宏伟、深刻的叙事。

而《一九四二》正是他构想了19年的梦。

梦开始在1993年,偶然间,他看了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书讲述的是大饥荒,看过后,他备受震撼。

他问刘震云,能不能把它拍成一部电影。

得到的回复是:“等一等,时机未到。”

2000年,等到冯小刚拍完了《甲方乙方》与《不见不散》,刘震云终于放心地把书交给了他。

此后依旧是困难重重,剧本要耗费心力打磨,还要历经一次次审核、推翻。

电影问世已是2012年,期间冯小刚又拍过许多电影,但《一九四二》始终是他心里的“白月光”。

他想过这部电影会不赚钱,但他没想到不仅不赚,还赔钱了。

电影上映两天后票房惨淡,华谊市值蒸发13亿。

电影最终票房3.7亿,离回本还差得远。

为了补偿东家华谊兄弟,冯小刚回归喜剧片,拍了一部《私人订制》。

拍摄时间仅仅一个月,与《一九四二》相比,有些敷衍意味,但取得了7.14亿的票房。

冯小刚对观众的审美百思不得其解,自己随手一拍,交差了事的电影大卖,费尽心力拍的却得不到市场认可。

再之后的《我不是潘金莲》效果平平。

到了《芳华》上映前,冯小刚对观众的怨气再也收敛不住了,怒怼“垃圾观众催生了垃圾电影。”

看似是怀才不遇的苦闷宣泄啊,但背后的逻辑仍是傲慢。

观众凭什么要为你的理想买单呢?

观众们有没有审美,有没有分辨影片好坏的能力,可以从后续的电影发展中窥知一二。

同样是2019年上映的影片,《流浪地球》可以斩获超高票房,而《上海堡垒》即便有当时的顶流鹿晗坐镇,依旧败走麦城。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首映过亿,但第一批观众以身试毒后,口碑一路走低,最终惨淡收场。

《新喜剧之王》还有情怀做背书,抵不过前期无宣发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退一万步,即便这些获得大众青睐的作品够不上冯导心中的好电影标准。

但观众看电影本是花钱买消遣,每一种类型的电影都有各自的受众。

既要曲高和寡,标榜自己有超脱的艺术追求,又渴望广泛受众,何尝不是一种贪心呢。

只能说,此时的他,正沉浸于自我理想,打心底不在乎观众想看什么。

从跟班到大腕,他不再把观众当上帝

2021年,冯小刚回到电视剧领域,拍了一部《北辙南辕》。

大导演降维执导电视剧,并没有获得想象之中的热度与追捧,反而引发了多方争议。

争议点集中于“悬浮”、“不接地气”。

此剧标榜自己是女性群像剧,写的是五个女生携手创业的故事,鼓励姑娘们砥砺奋进。

但请原谅观众实在难以与剧中的人物共情。

她是十八线小糊星,但家中不差钱。

她是家庭主妇,但北师大毕业,随随便便写的文章能拿到二十万稿费。

她是海归硕士,有钱有貌有才,追求者前仆后继。

她是投行老板,身家过亿。

她文化不高,外地户口,但男友是前途无量的博士,还有霸道女总裁闺蜜的保驾护航。

镜头扫过四合院、名宅豪邸、高档会所,美轮美奂,就是看不出一丝生活痕迹。

画面永远呈现金黄色,帧帧美妙如画,却让人觉得不着边际。

可是现实生活中,多的是充斥着汗臭味的地铁车厢,多的是逼仄群租屋,多的是混杂着油烟味和下水道味的小巷……

这些冯小刚不知道吗,从未见过吗?

他大概是知道的。

只不过,他已把姿态摆得很高很高,不轻易与普罗大众共情。

冯小刚的创作风格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以《甲方乙方》为代表的早期,带有浓重的京味贫嘴风格,贴近现实,贴近普罗大众。

或许是觉得这样的风格太小气了些,在积攒资本之后,他转向了《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以及《一九四二》中的恢弘叙事。

而后来的《我不是潘金莲》《芳华》《只有芸知道》则偏向于个人情怀的表达。

这样的改变与他的成长史是相对应的。

马未都曾经评价冯小刚,说他这个人特别会说话,在谁面前都是自来熟模样。

在马未都、王朔、郑晓龙这一众大院子弟面前,彼时的冯小刚还没有“傲慢”的资格,他必须要把姿态放低。在情理之中,还有一番心酸滋味。

他出身草根,10岁时父母离婚,母亲一手把孩子拉扯长大。

因家境贫寒,他没有上过大学。

打入京圈时,他的起点也不过是个小美工,靠着毛遂自荐,从美工混成编剧,再成为一名导演,与王朔合伙成立了影视公司。

导演路也出师不利,三部电影接连被毙,冯小刚焦虑得脑袋秃了一大块。

此时北影厂厂长韩三平找到冯小刚,让他拍一部大家都喜闻乐见的电影,于是便有了《甲方乙方》的横空出世。

千禧年之际,一连三部的京味喜剧让他顺势跻身商业大导行列,更是成了与张艺谋和陈凯歌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

加入华谊兄弟后,他拍一部赚一部,牢牢地拿捏住了市场。

商业电影上的技能满点了,有了底气,不再需要看人眼色了,人也随之飘了起来。

“小钢炮”在此时修炼完成,骨子里的“傲慢”也不再遮掩。

今儿抨击影视圈现状,明儿揪住社会议题,狠狠痛斥一番。

地位上升了,少了些顾忌,自然想跳脱大众审美,回归本心,拍点自己真正想拍的。

于是那部筹备多年的《一九四二》终于问世,片子是好片子,只可惜没什么人捧场。

也恰恰是从此时开始,冯小刚开始把自己独立于群众之外,傲慢感渐渐浮现水面。

《我不是潘金莲》的题材有难度,他坚持擦边飞行,坚持把画面框在圆里。

切换到观众的视角,一会儿方,一会儿圆,无非是增加观影难度罢了。

到了《芳华》与《只有芸知道》,他索性集中于自我情怀的表达。

《芳华》里他追忆年轻岁月,尚且能勾起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获得50后、60后的广泛好评。

《只有芸知道》时,冯小刚取悦的群体一再缩小,甚至乎有种“我就是拍着乐”的感觉,受众的广度似乎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据他所言,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原型是有着30年交情的朋友,换而言之,是他与朋友的私人共鸣。

此前怼天对地的老炮儿岁月静好了起来,讲了一个“车、马、邮件都慢”的爱情故事。

可是,把观众隔绝在外,注定要付出代价。

1.6亿的票房成绩,放在动辄逼近50亿票房的2020年太过磕碜。

透过荧幕,大家仿佛看到了一位文艺青年,捧起了冷门书籍,看起了小众文艺片,那个最接地气的导演不见了,只看到小布尔乔亚式的孤芳自赏。

当阳春白雪在大众面前吃瘪时,也只能够拿捏出高姿态,抱紧虚无的优越感,融入不进去,只好说“我和你们没有共同语言”。

可此时深陷对赌协议,四面楚歌的冯导,应该没办法视票房为粪土吧。

造化弄人的是,当初冯小刚叱咤影坛,叫嚣独孤求败的豪言还历历在目,蓦然回首才发现,他的票房总和,甚至不及贾玲一部小试牛刀的“处女作”。

来到《北辙南辕》,傲慢的代价已经显而易见,观众群体的流失是最为直观的代价,而致命的代价是“触觉失灵”。

剧中人仍念着京味台词,可是冯氏喜剧中曾为人津津乐道的小民哲学,怎么也找不到了。

甚至还加塞了“针砭时弊”的功能,讽刺起娱乐圈的数字先生、数字小姐。

不过这和观众有什么关系呢,望着剧中那首都大别墅,大家还是难以把它与现实联系到一起。

一部被划入现实主义题材的剧集连最基本的接地气也做不到,于是在“垃圾观众”的眼里,冯小刚也成了“垃圾制造者”。

诚然,无论是叙事节奏,还是镜头调度,冯小刚还能让大家心悦诚服地喊一句“姜还是老的辣”。

但“老练”与“廉颇老矣”也不矛盾,冯小刚好像真的老了,老到连贴地生活的基本技能也退化了。

观众还是更喜爱90年代的冯小刚,他在大院子弟面前讪讪地装着瘪,不敢流露出一丝傲慢姿态。

可偏偏,拿捏起平民视角又是那样地轻车熟路,一连炮制了好几部电影,都备受观众抬爱。

后来他混成了圈中大佬,再无需处处仰人鼻息,却沾染了傲慢习性。

他四处发射鄙视之箭,对准不给排片的万达,对准给差评的影评人,对准浮躁的小鲜肉。

千不该万不该,对准了观众,炮轰观众是垃圾。

傲慢是上帝在眼前遮住的帘子,主动站到大众对立面的他,失去了与平民视角的联系,也失去了自己曾经最擅长的技能。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