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陈赛娟科研伉俪的爱情是这样(深刻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月14日,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又双叒叕到了,伴随着鲜花、巧克力以及爱人嘴角的微笑,冬寒正慢慢褪去。院士们是如何“谈恋爱”的呢?
1
“休云后湖三尺雪,深情能融百丈冰。”这是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退休教授冯端写给妻子陈廉方的诗。
冯端和陈廉方1955年结为夫妇相守走过60多年,而冯端为妻子写了几十年诗更是传为一段佳话,一生与诗相伴让这段婚姻超越了烟火世俗充满浪漫。冯端和陈廉方在1955年结为夫妇,结婚60多年来,妻子始终尊称丈夫"冯先生"。
60多年前初相识时,冯端就赠送陈廉方两本诗集,"是《青铜骑士》和《夜歌和白天的歌》。"她一直记得。如今俩人都已近百岁,因为这很多的诗和无限的爱,虽然经历过不少艰难的人生时刻,但是冯端夫妇始终恩爱有加,相互欣赏和扶持。
陈廉方一直记得,刚认识时,有一次在冯端的宿舍见面,"(他)用热水瓶中温吞的开水为我沏了一杯茶,到我临走时茶叶始终未泡开。"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个可爱的小细节仍然鲜活。
在生活中不拘小节的冯端,为妻子写诗时却格外讲究,"如果觉得写得不好,冯先生会一遍遍重写,挑最好的一首寄出。"陈廉方说。
2、爱情缘于“一句话”
陈竺和陈赛娟院士是著名的医界伉俪。
但他们的爱情,却缘于导师王振义教授的一句话。王教授曾这样对人说:“赛娟不逊于陈竺,不远的将来,她肯定会成为一名院士。”
陈竺对王教授的预言嘴上没说什么,但却对陈赛娟上了心,随着接触增多,两人渐渐产生好感。
繁忙的工作和实验之余,陈竺管不住自己的眼睛了,有事没事就往陈赛娟这边瞅,就连王教授都看出了名堂,常常轻咳一声,要他专心做实验,闹得陈赛娟一个大红脸。捅破了这层纸,陈竺胆子越发大起来,只要有时间和机会,他一定拉陈赛娟去听音乐会,或到外滩散步,陈赛娟没法拒绝,也不想拒绝……
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陈赛娟和陈竺都留校工作。也就在这一年,陈赛娟和陈竺的爱情修成正果,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陈竺和陈赛娟
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郑树森、李兰娟院士是我国学术界少见的院士夫妻。他们的爱情深刻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1975年5月1日,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只是在家中举办了简单的仪式,就在此时,突然接到电话,说郑树森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好,夫妻俩连夜往回赶。由于当时没有直达老家龙游的火车,他们就在金华火车站中转过夜。“我们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这样在火车站度过了新婚第一夜。”回想起来,李兰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
工作之余,李兰娟的最大爱好是看电影,看越剧,可结婚40年,她却从未去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先生喜欢婺剧,于是,婺剧就成了她最大的爱好。“只要有时间,我都尽可能陪他去看,虽然几乎每次都会迟到。”李兰娟笑着说。两个人几乎从不吵架,郑树森说,晚上工作到再晚,他也会等妻子一起回家。
当被问到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时,李兰娟回答:“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李兰娟和郑树森
4、吾思幸极 与子白头
孟宪镛和杨锦媛夫妇,分别从事消化病学和血液病学研究。夫妇俩是大学同学,自幼都在香港生活。1952年7月,两人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
在86岁孟宪镛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和85岁的妻子杨锦媛举办了一场的“钻石婚”,两位老人胸前别着鲜花,十指紧扣,深情对望。杨教授特地换上了紫红色的新外套,她轻柔地抚摸着孟教授的额头,孟教授则努力地撅起嘴,亲吻和他相濡以沫六十年的妻子,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虽然气管被切开的孟宪镛教授已不能说话,但他却示意医护人员拿来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下了几个字:互助、互信,爱情专一,不做对不起(对方)的事。
被誉为中国眼科界的“居里夫妇”,陈耀真教授和毛文书教授一生相伴,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同样不离不弃。
在1983年,陈耀真脑溢血中风,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只能卧床,连说话都很艰难。他的病房,只有一张床位,为了陪伴丈夫,毛文书就睡在沙发上。后来总算添置了一张床,她就住在这间病房里,白天在医院工作,晚上在病房陪伴她的老师、她的伴侣。
有时吃完晚饭,毛文书会用轮椅把陈耀真推出室外走走,他们最喜欢去五楼的图书馆,看着图书馆的灯火辉煌,看着年轻人求知的眼神,陈耀真的两眼会发光,脸上显出兴奋的光彩,毛文书也笑了。这就是二老晚年的幸福时光。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些医界伉俪,在医疗领域是人们的推崇的典范,在感情生活中,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勇敢追求、对婚姻的忠贞,同样让人钦慕不已。在喧嚣浮躁的当下,他们就像一湾泓水,滋润你我。
最后,祝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