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明星动态 > 正文

演员金采风妹妹 她始终在并非平静的生活历程中保持那颗平常心

时间:2023-12-09 06:35 来源: 作者:网络 阅读:

众所周知,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一生塑造了许多中国妇女的舞台形象,其中最为人赞誉的三个角色是《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碧玉簪》中的李秀英、《彩楼记》中的刘月娥。尽管这三个角色性格身份经历不同,但金采风在各有其貌的基础上又赋予人物通有的善良忠贞底色,真实可信,生动感人,为此金采风赢得了“活兰贞”、“神秀英”和“娇月娥”之称。

金采风生活照(1930——2022)

一般来说,戏中的角色性格并不等同演员本人的性格,那么,将这些角色演得活灵活现的金采风在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或者说金采风是如何赋予这些角色鲜活生命的呢?

其实,文如其人,戏也如其人,一个演员创造的任何角色总是带有本人的性格气质。反过来,一个角色的性格气质与演员本人有几分符合,也就对了“戏路”,戏往往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金采风在这方面是非常幸运的,在艺术生命的黄金年代她遇到了不少对“戏路”的角色,而且好几部都留下影像资料,使我们今天还能一睹金采风的往昔风采。因此就金采风而言,她所成功塑造的几个角色也都有她自己的影子,那么哪个角色的气质最接近她本人呢?

对此一般观众是无缘接触生活中的金采风的,那么不妨听听她的同胞妹妹、同为越剧演员的金采凌的说法。她说《碧玉簪》中的李秀英与生活中的金采风最像。而金采风本人似乎也认同这样的说法,看来“神秀英”之称实至名归,那么金采风“神”在哪里呢?

越剧《碧玉簪》是一出传统骨子老戏。说的是明朝吏部尚书李廷甫女儿李秀英许配翰林王裕的儿子王玉林,不料因遭人妒忌和算计,王玉林对李秀英产生误会要休掉李秀英。但李秀英知书达理、温婉贤淑,从家庭和睦、老人安危角度考虑,顾大局忍辱负重,恪守妇道,仍对丈夫关怀备至。后来李夫人函告丈夫,审问媒婆,才真相大白,夫妻终归和好。

剧中的李秀英按戏路来说是个大青衣角色。性格善良温婉又很内向,金采风通过“头洞房”、“二洞房”、“归宁”、“三盖衣”和“送凤冠”等重场戏,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李秀英的前后心理变化轨迹,细腻动人,将古代女性善良而忠贞的品德表演得入木三分、真切感人。

金采风之所以能将李秀英演绎得出神入化,一是演员个人的外形气质年龄都与角色对应。演员毕竟是吃青春饭的,金采风其时嗓音清脆高亢,韵味浓郁,舞台形象端庄秀丽,有大家闺秀气质;二是演员在台下做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功课”。用金采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演员要深爱自己所演的角色,把自己当作角色的知心人。三是戏曲演员的表演来源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金采风善于将自己的个性气质不露痕迹地融化在共性的角色之中,演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后两点尤其主要,这不是一日之功,仅靠“演技”就能做到的,必须是演员在长期的生活熏陶中学习磨炼才能具备的。

生活中的金采风于1930年出生在上海顺昌路一户制鞋小业主家庭。初中刚毕业便遇父亲突然病逝,全家生活陷入困顿的窘况。作为长女,金采风性格早熟,她平时话不多,内心却很执着。在读书不成,嫁人又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金采风毅然舍近求远,选择到离家几公里远的雪声剧团当随团学员,每天早出深晚归,盼望尽快学会演戏,好减轻母亲的负担。

正是凭着这股劲,金采风在没有专门老师带教的情况下,硬是通过自学练唱、舞台旁观、唱电台,引起观众注目,从而获得演主角的机会,最终在1947年成为东山越艺社“三甲鼎”之一。成名后的金采风不骄不躁,外柔内刚,依然踏实学艺,刻苦用功。

1949年7月,上海刚解放不久,市军管会文艺处借了一所中学,举办短期地方戏剧研究班,金采风追求进步,主动报名参加了学习。

曾任当时研究班教员的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回忆他当时看到的金采风说:好几次,我看到一个青年女演员,身材修长,穿着朴素,梳着一条大辫子,语言不多,文静大方,有书倦气,很像一个女学生,不像一般女演员那样噪噪聒聒、活泼开朗。

1951年金采风毅然放弃到民营剧团挂头牌、拿高薪的机会,从大局出发,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参加了待遇相对较低的国营华东实验越剧团。

进团后金采风得到重点培养,在老演员袁雪芬、金艳芳等人帮助下,戏路不断扩大,唱腔演技日趋成熟,1954年由她主演的传统剧目《盘夫索夫》一剧在华东戏曲观摩演出期间获一等奖,从而奠定了金采风在国营剧团的“主演”地位。

正是在这个剧团里,她因戏结缘,与著名越剧导演黄沙相识相恋。1956年俩人修成正果,甜蜜步入婚姻殿堂。从此生活中相敬如宾,和和美美,从未为家庭琐事争吵红脸;孝敬长辈、悉心抚育一双儿女健康成长。

艺术上一个编导,一个主演,艺术观念相近,交流畅快,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金采风主演的舞台版《碧玉簪》就是黄沙导演的,在黄沙的指点帮助下,金采风更加深入细致理解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逻辑,并借助外部优美的形体动作,将李秀英演绎得真实动人。

1962年《碧玉簪》被拍成电影之后,金采风更是名声鹊起,演艺事业达到高峰,越剧“金派”艺术成型。

黄沙性格坚韧,思维明睿,是金采风的老师和兄长,是她走进艺术殿堂的引路人和辅导者。黄沙导演艺术水平的提高,亦奠定了金采风璀璨的艺术风范,可以说夫妇两人在越剧事业的天空里比翼双飞,令人称羡。

金采风、黄沙与女儿

然而1966年6月之后,社会风云变幻,由于黄沙在教会大学读过书、解放前参加过一些社会活动,遭当时一些人怀疑,被“隔离审查”,还硬要金采风站出来检举揭发丈夫“过节”,划清界线。

在一生中最为黯淡,孤凄,也最为无助的日子里,金采风没有当“墙头草”。她虽然不太清楚丈夫黄沙过去的经历,但凭她忠贞不渝的秉性和对以往相濡以沫生活的判断,她选择相信丈夫的为人和品质,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并给丈夫相应的精神支撑,最终使家庭的小船在风浪中挺立过来。

1978年之后,黄沙平反,又重回越剧院,执导了《彩楼记》、《鲁迅在广州》、《杨贵妃》等剧目,金采风仍然是这些戏的主演,夫妇俩在各自艺术生涯的晚年又发出了属于自己的余光,为越剧事业留下宝贵的财富。

1989年丈夫黄沙不幸因病早逝后,金采风强忍心中的悲伤,仍然致力于越剧事业的传承,在教戏收徒的同时,她把对黄沙的思念化为整理黄沙遗稿、遗作的动力,直到2009年撰写、出版了十几万字的《越剧黄金一我与黄沙共此生》回忆录后,心里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浙江著名戏剧家沈祖安曾说:金采风的演唱艺术是如此强烈鲜明,铿锵有力;金采风的人生,亦流丽婉转,跌宕激扬,是那样地俨然,就像她最擅长的四工调,行云流水,淋漓酣畅。

不少朋友也认为,生活中的金采风,非常恬淡而从容,不恃才傲物,随缘而至,随遇而安。但又不是一团和气,是非曲折心里有杆秤。有所企望,但不张扬,更不挑剔。但金采风自己却不以为然,她说:其实也很简单,无论公与私,熟人或者知己,只要在情理之中,有什么不可以理解和谅解呢?有什么事不好商量呢?

1983年春天,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主要“小花”纷纷到上海拜越剧流派创始人为师。其中的何赛飞特别希望袁雪芬能够成为自己的导师。

金采风与何赛飞

袁雪芬和金采风等人观看了何赛飞的汇报演出,也认为何赛飞很有灵气,悟性也很高。但袁雪芬是从不收徒的,她就建议金采风给予指导。

但金采风知道何赛飞最初学的是张云霞唱腔,考虑到当时学张派的人少,就建议何赛飞还是“立雪张门”,并从中牵线,玉成了此事。

从此张云霞与何赛飞结下师生缘,并使越剧“张派”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对此张云霞生前曾十分动情地对他人说:我云霞很感谢她(金采风),她对我和赛飞的情意,我心里领情!

可见金采风的坦荡无私,一直印刻在张云霞的心中,这正是金采风做人的成功之处。

金采风就是凭着这番初衷,持这份真诚,驾起一叶扁舟,在艺术海洋里航行了七十多年。无论风生水起,还是激流湍滩,她始终在并非平静的生活历程中,保持那颗平常心。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