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母亲懂得怀璧其罪,看似周全的安排,为何也没躲过徒弟陷害小
导言:小时候课本里被吹捧的历史人物,后来变成了坏人,颠覆了我的认知。
人至中年,许多事情都慢慢浮出了水面。我们的眼睛中,再也没有像小时候那般清澈的眸子,那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仿佛成为了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的美好憧憬。
小时候,曾经在课本中学到的那些人与那些物,也悄然改变了模样。鲁迅先生曾是我们童年的噩梦,他的文章是如此的朴实无华,但又充满了哲理。他笔下塑造了数个耳熟能详的小人物,以小人物的遭遇借以鞭笞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句早在古代周地口流传很广的成语,就解释了一个人本来就没有什么过错,只是因为拥有美玉,遭人嫉妒;就会引来灾祸。
在《风起霓裳》里,安大家曾经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制作袆衣。因刺绣制衣技巧高超,得到皇帝皇后的嘉奖,被封为“天下第一针”!
在这里出场的安大家,原来是皇宫内尚服局的绣娘,专管给皇帝的女人做衣服。在宫里,见惯了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她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得偿所愿离开了皇宫。
初读鲁迅笔下的阿贵、孔乙己,只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傻乎乎的,尤其是孔乙己穿着长袍站着喝酒,如此另类的做法在我幼小的心中只觉得这孔乙己真个性。人云亦云地说着,鲁迅先生的文章在鞭笞旧社会的黑暗,至于哪里黑暗,什么是黑暗,在当时并没有一个很好的体会。
琉璃母亲安大家她嫁了良人,生了女儿;在长安与哥哥开了制衣的店铺。生活的风平浪静,她自己的手艺精妙,却不肯教女儿做针线。这在古代的社会来说,是非常离奇的想法。就连她的女儿都说女孩子不就是要学女红的吗?为什么我不可以?
小孩子如何能理解做母亲的苦心?安氏作为母亲,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因为高超的制衣技艺,在宫中做绣娘时,多次卷入嫔妃们的争斗中,九死一生。她深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深恐女儿天赋异禀,也学得高超的制衣技巧,卷入纷争之中。
鲁迅笔下的另一个人闰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学习闰土时,我曾幻想着,我要是能和闰土一样,月下捉猹,这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如果问我,我长大想成为谁,我可能毫不犹豫的说,想成为闰土。时光荏苒,如果现在问我想成为谁,我会毫不犹豫的说,我想成为地主家的小少爷。
出生就在终点的感觉太美妙了,年少的我曾幻想自己能够执剑走天涯,幻想着自己能够甩开手脚大干一场,幻想着自己能够出人头地,可当我真在社会上,我在我身上看到了阿贵的影子,我看到了孔乙己的影子,我也看到了老年闰土的影子。
但往往怕什么来什么?她的徒弟卓锦娘为了讨好即将封后的杨妃,私自制作了象征皇后地位的袆衣。但是,却被尚服局的林尚服指出,这件衣服难以取悦新后,技艺不如她师父安大家。
卓锦娘是个心思歹毒的女官,一心想要登上大家之位。此刻,她拿着衣服去找师父,恳求帮助修改。安氏不想参与这件事,但是卓锦娘却威胁她,要举荐她入宫以及拿她的女儿威胁她,逼她就范。
周全的安排卓锦娘的制衣技艺不如安氏,就心存嫉妒,认为师父没有倾囊相授。无论安氏如何解释,并告诉她,她的技术已经很好,只是差些理解力,这需要自己领悟。卓锦娘还是坚持师父没有都教会她。
琉璃的母亲觉得这件事很危险,恐怕会牵连家人。这个从皇宫里走出来的女人,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她做了三件事情,想帮助家人避开这次的灾祸。
第一, 安氏和丈夫写了和离书,脱离了与家里的关系。
第二, 将女儿安排进武府,帮助皇帝新封地武才人修改吉服,以此避开卓锦娘。同时,眼见自己不能陪女儿长大,就将自己的金针和制衣秘籍交给了女儿。希望女儿学得一门手艺,将来可以自力更生、安身立命。
第三, 在她与女儿都被抓进皇宫监牢,自知难以从这件事脱身。此时,他只想保全女儿。她将金簪交给狱卒,请求将不禄院的孙公公请来,交代后事。实际上,她与孙公公私交甚好,求他救女儿一命。
当我理解了父母的不易之后娱乐,我也渐渐地变成了他们。说了这么多,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可能就是人生吧。我曾学习成绩好,老师家长眼中的乖宝宝,但我毕业后,混得并不好,我没有拯救世界的本事,为了生活,给一个比我岁数还小的初中毕业生手下打工,而他继承的是他父亲的产业。
孙公公给安氏了两颗假死闭气的药丸,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她们活命。内心清明的她深知卓锦娘的心性,定是会对自己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为了保住女儿的命,她必死无疑。
她给女儿吃下药丸,又将琉璃勒出红印,做好死亡的假象;然后自己自缢身死。
安氏做了周全的安排,为什么还是没躲过徒弟陷害?本身制作袆衣这件事就是逾矩的。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每一位皇后和妃嫔都有固定的等级。皇后要穿的衣服是什么样的,普通嫔妃穿什么样的,都有严格的规定。
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嫡后,长孙皇后的袆衣就是安氏制作的;而这次的杨妃袆衣确是违规的。因为宫中传言杨妃将封为新后,尚服局的林尚服和卓锦娘为巴结新后,提前制作袆衣。所以,就算她受人陷害,这件事也是办下了,罪名无法洗脱。
安氏善良且有女儿作为软肋。如果当初拒绝卓锦娘,不改皇后袆衣,或许还可以躲过。但是,安氏的内心善良,身边还有家人,无法不顾及家人的安危。事情就是这样,卓锦娘是算计好了安氏,抓住安氏的软肋。
高开低走,在历史上也并不罕见,似乎这也是一个人的活法当然了,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毕竟投胎是一门技术活,我们虽然不给力,但好歹成为一个中规中矩的老百姓。殊不知,活跃在课本中的那些曾被吹捧的历史人物,长大之后却成为了坏人,而且还不止一个。
纵然安氏做多么周全的安排,也难以逃脱设好的陷阱。
记得凿壁偷光苦学的匡衡吗,他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蜡烛,便在自己家的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微弱的灯光看书学习。在此提醒各位读者,凿壁偷光的事情尽量不要去做了,正常来讲,我们家里也都买得起灯,如果实在买不起,可以白天看书学习。“凿壁偷光”万一被发现了,容易引起别的误会,弄不好挨顿打就不值得了。
离宫多年,没有办法接触上层,不能为自己辩解。安氏向往宫外的自由生活,早早离开皇宫。到这件事遭到陷害,被抓进皇宫,但是却没法见到上层,不能为自己解释和辩解,只能吞下苦果。
但是匡衡很幸运,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匡衡的才学受到了汉元帝的器重。他劝诫汉元帝亲贤远佞,推广德教,一步步走到了丞相的位置上。可匡衡在走向权力顶峰的过程中,一步步迷失了自己。最后匡衡落马,罪名为贪污。他利用郡图之误,私自扩充封顶4万亩,最终被汉元帝以“专地盗土”的罪名贬为庶民。
“凿壁偷光”虽然是为了学习,但光不也是偷的吗?刘备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时候能偷光,长大了就能偷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令人扼腕痛惜。
这就是安氏明白怀璧其罪的道理,也为避开祸事做了周全的安排,依然躲不过徒弟陷害的原因。
孔融,那个让梨的小伙子,最终毁于不孝。在汉代以孝治天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已然成为了当时选拔官员的一个硬性标准,而孔融作为一个从小便将忠义孝道践行到底的人,最终却死于不孝,是在令人唏嘘。
孔融的不孝,在于其在晚年提出的一个理论,他声称,孩子只不过是父亲私欲的产物,而母亲相当于装孩子的瓦罐,当这个副产物独立之后,便与父母没有了关系。这句话是不是孔融说的,是孔融在何种情况下说的还有待考证。但这是曹操杀害孔融的一个理由,那便是不孝。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时发生的一切早已无从考证,而孔融却一直被钉在不孝的柱子上无法自拔。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悯农》在我儿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殊不知,他也在未来迷失了自己。
李绅为官后曾经官至宰相,在一路升迁的过程中,他对于享乐与权势越来越看重,对于治下百姓的民生问题,却视若罔闻。不知道当时李绅悯农是真情的流露还是做做样子,为自己的仕途铺路。当官后的李绅不再关心百姓的死活,最终被朝廷以“酷吏”之名逮捕。李绅也成为了著名的啃农诗人。
后记历史人物最高开低走,必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李绅、匡衡与孔融虽然没能在历史上留下美名,估计也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就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依旧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的故事入选课本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历史人物,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依旧值得我们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我们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不管对方如何,一定要保持一个谦虚的心态,来学习,自己才能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