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方法,打造温暖的《法医秦明》 |《秦明·生死语者》导演专访(2)
要把路人变为观众,则需要电影中出现普罗大众能共情的关注点。悬疑推理电影,有固定的观众群体,也就是所谓圈层。要突破观众圈层,需要进行类型融合,把喜剧与探案相结合的《唐人街探案》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对于非常特殊的法医题材,两位导演认为切中社会议题是一个触发大众情绪的好办法,便产生了将伦理与犯罪悬疑相结合的想法。
原著中《自杀少女》这个故事让他们印象深刻:一个母亲为了爱和愧疚、为了替她最爱的人复仇而选择了杀人。“这是一个受害者变成施害者的故事”,他们都深有感触,“有了司法,难道我们还要选择私法吗?“。秦明在书中也进行了拷问:“究竟是谁错在先呢?”“为什么不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呢?”
“情”与“法”谁更重要?这是贯穿文明史的一个问题,也日益成为讨论的热点。所有人都可以感同身受:当至亲遇到伤害甚至含冤死去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悲伤引发的愤怒是否会吞噬理智?情感会不会超越法的框架?……
电影中,两位导演深入地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不但成为连环杀人案中大Boss的犯罪动机,也成为剧情中秦明被反复拷问的焦点,也成为他最后蜕变的拐点。
还原与营造真实
这部电影既可以说是犯罪悬疑片,也可以称作是职业片,而且是展现很少人接触的一个职业。所以,导演身上还肩负着向大众还原法医工作的任务。
法医工作最吸引人也是最神秘的就是尸体解剖。为了真实,在前期采访阶段,两位导演做了大量准备,亲自跟随秦明去到真正的解剖室参观,收集细节,看了许多真实的解剖视频和图片,对秦明和很多法医进行大量采访。黄彦威还开通了一年的知网会员,通过专业论文来深入了解这个行业。李海蜀回忆起来:“那时候我的手机里存了几百张关于解剖的照片,我还说,如果手机丢了的话,被捡到的人打开相册看到,会被吓死。”
为了实现拍摄中的高度还原,他们找到国内最好的物理特效团队——肖进工作室,做了1:1真人翻模还原的,可以破皮、开胸、取出骨骼和内脏的尸体模型。“尸体道具送到现场,把大家吓得要命,放在拍摄现场,大家都不敢从那里过。负责它的是个小姑娘,每晚还要拉到自己的房间搁着。我们都很同情她,跟一个尸体在一间房子里睡觉,感觉也是蛮刺激的。”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两位导演仍然很是激动。
犯罪影片对真实感的营造要求非常高,导演们对此也是要求颇高。电影中有一段关于受害者在高原雪山中遇到极端环境的情节,为此,摄制组特地去青藏高原进行了实景拍摄。因为拍摄期在盛夏,为了实现真实的极端低温、暴风雪环境,他们找到了重庆最大的冷库,在其中搭建了场景。
当时室外的天气是40度,冷库内为零下20度,整个剧组一直经历着冰火两重天。为了还原真实的大风,还加了4个大型吹风机不断吹风。剧情还需要演员们衣着单薄。于是,演员在室外披着打湿的毛巾解暑,一进冷库便冻得涕泪交融。虽然艰苦,但是达到了逼真的效果,每一次呼吸都有哈气,每个角色的眉毛都冻出了冰块。值得一提的花絮是用来拍摄花絮的两台摄像机,因为在温差这么大的地方进进出出,镜头全部冻坏了。
影片的社会责任
当下,现实题材影片备受关注,佳作频出。作为首部高度还原法医职业的电影,仍显得与众不同。
电影首映礼上,秦明给观众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某次他去朋友家参加婚礼,酒席上,有个人向他递名片并询问他的职业。当他介绍自己是一名法医后,那个人不仅不愿意和他握手,甚至不愿意和他同席,搞得气氛十分尴尬。
“我想向所有从事这份工作的人说,咱们有着较高的学历、掌握大量专业知识、做着别人都避之不及的事情,却拿着最普通的薪水,还要忍受旁人排斥的目光。但我们都在坚持,就是因为热爱。”秦明真诚地说出法医职业面临的真实境况。
两位导演和乐创文娱共同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法医们的艰辛、坚持和伟大。“这群人的故事值得被影像记录下来“。现在,它已经走进影院,等待着观众们去审阅,去发现,去了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