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和簋在古代的用途(古代天子吃饭祭祀为何要用九个鼎和八个簋)
古代皇帝祭奠和用饭时要用九个鼎和八个簋,鼎相等于此刻的盘子,而簋相等于碗。
先烦琐两句,说下“九鼎八簋”是怎么回事,这和后头要说到的鼎内放什么对象有点相关。
鼎在古代被视为传国重器,是国度权力的象征,《春秋公羊传》记实,皇帝用“九鼎八簋”,卿医生用“七鼎六簋”,诸侯用“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二簋”。出言如山,就打这来的。
鼎、簋既是食器也是礼器。简朴说,鼎是放肉的,簋是盛粮食的。
鼎分三种,镬[huò]鼎、升(正)鼎、羞(陪)鼎。
1、镬鼎
镬鼎出格大,是烹调用的。鼎镬是古代一种酷刑,就是把人扔进大锅里煮死,文天祥《正气歌》里有“鼎镬甘如饴,求之不行得。”意思就是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是毛毛雨,跟喝糖水一样,只要是为国葬送你把我煮了也不碍事的。
2、升鼎
升鼎又叫正鼎,就是标题中说的祭奠和宴享用的鼎,鼎内一样平常放牛、羊、豕(猪)、干鱼、干腊肉、动物肠胃、肤(切肉)、鲜鱼、鲜腊肉。
可是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僭越称王,也开始用九鼎。好比中山国祭奠时鼎内会存放一些猎物肉可能狗肉这类对象,这和他们的游牧民族特性有很大相关,和华夏地域鼎内盛放家畜区别较大。据此看,鼎内存放的食品也许会按照诸侯国的糊口风俗产生变革。
3、羞鼎
羞鼎也叫陪鼎,是共同正鼎用的,“致滋味乃为羞”,羞鼎是用来置调味品的。
而簋内盛六谷,即稻、黍、稷、梁、麦、苽。
稻和麦就不说了,黍是黄米;稷指不黏的黍 (一说是高粱);梁通粱,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苽指菰米,一种玄色长粒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