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传说(关于腊八节的习俗和由来)(2)
起初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成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剂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妻子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家景虽不富饶,但一年四序吃穿不愁。老俩口不单勤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经常拿些米粮救援人家,渡过难关。
功夫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巨细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然则跟他爹娘纷歧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照旧胡吃闷睡,游游走走,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夫摸摸斑白胡子,感想本身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用饭,得流汗。你今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仍是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夫梳着满头鹤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内心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叮嘱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耘,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路归天了。
小俩口托乡亲安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汉子说:“有吃有喝不消愁,何须下地晒日头。”姑娘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须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已往了,几亩境界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下手。又是花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人们看在归天的老人面上,雇主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年华。”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此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征采着。溘然发明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明地缝里尚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然则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果腹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训,反悔没有早听进去,此刻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因为这屋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人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以后往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此日,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向传到当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以是就叫“腊八粥”。
腊八节传说三:“秦长城修筑”
秦长城修筑
秦始皇建筑长城,全国民工衔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资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照旧饿死在长城下。为了哀悼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眷念。
腊八节的传说四:“佛祖修行”
佛祖修行
腊八节固然没有春节、中秋节那么火热,可是腊八节的传说却在民间传播的有不少,有关腊八节的传说你知道几多呢?下面就来看看腊八节的传说之一“佛祖修行”说。
这一传说讲,腊八节是释教的节日,传说释教的首创者佛祖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心性善良。
当他身边的逐步经验着抱病的疾苦,看着亲人一个个地离他而去。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疾苦熬煎,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又相等残忍,悲愤之下释迦牟尼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然则出家修道并不是件轻易的事,释迦牟尼开始修道时并没有任何收成,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熬煎,他如故僵持着。
其后释迦牟尼颠末六年苦行,终于在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在这六年苦行中,逐日仅食一麻一米。其后释教教徒们为了眷念他,便将每年的腊月初八订为“佛祖成道眷念日”,后人也没有健忘他修行成佛之前所受的灾祸,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眷念。
于是就有了这一传说,“佛祖成道眷念日”经事后人传承,成为本日的“腊八节”。
腊八节的传说五:教诲后世、苦思懊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