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廉洁的古人事迹(古代官员廉洁的十个经典佳话)(2)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狼烟逼京师,众臣请帝南幸,范景文劝帝"固结民气,恪守待援",不久崇祯自缢。范景文留下遗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恨,死有余恨。"后赴双塔寺旁的古井自杀。
明代的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位高权重,许多人来求他服务。为杜绝继续一直的亲友挚友求他,范景文专程在府门上写下6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故被黎民美称为“二不尚书”。
7、于成龙:“半鸭知县”、“于青菜”、“全国第一廉吏”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录用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晰保甲制度,黎民安身立命,尽力耕耘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署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活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耿介吃苦的生平,深得黎民爱慕,被康熙帝赞誉。
清康熙初年,原广西罗城县令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推荐为全省独一“卓异”,升任合州知州。其子从山西田园来看他,他仅有一只还舍不得吃的咸鸭,乃割下一半作为让儿子带回田园的礼物,因此人称“半鸭知县”。分开罗城时,堂堂一位县令,竟然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内地黎民听到于成龙拜另外动静,一片哭号,依依不舍,相送数十里。其后他出任堂堂两江总督,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第宅。在总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时人称之“于青菜”。当他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康熙帝例外亲为撰写碑文,称他是“全国第一廉吏”。
8、陈滨:“苦行老僧”
清代古田县人陈滨,居官廉洁,政绩显著。他常对人说:“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其后巡抚湖南、福建。当官20余载,单身在外,没有携带过眷属。儿子想去看望他,竟苦于缺盘费。在衙门里,他吃的是瓜果素菜,安于贫寒,终生稳固,受到黎民传颂。康熙天子称他为“苦行老僧”,此名风行一时。
9、汤斌:“三汤道台”
清代岭北道道台汤斌,为官多年,竟毫无苟取,僵持以贫寒为本,逐日以豆腐汤为肴,很多黎民便敬称他为“三汤道台”。意思是说他:为政像豆腐汤那样廉洁,糊口像黄连汤那样苦涩,对世道民气像人参汤那样滋补。
10、曾国藩:“第一裸官”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计谋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台甫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清道光年间,曾国藩正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有一次受到政敌的恶言离间,铤而走险,别无选择,老曾为表明净,堵住仇人之嘴,竟当着世人的面,自告奋勇,把本身脱得精光,暴露瘦削、文弱、矮小的身子,光着屁股走进银库盘点现银,从而查清了国库亏空的实情,揪出了真正的国度蠹虫。堪称从古到今真正的第一“裸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