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风俗(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及其习俗)(2)
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群僚,吟诗联句,骋怀驰想。酒酣兴浓之际,一阵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可他还在放言高论、吟咏啸哦。掉帽子是有失体统的,别人作诗调侃,才高胆壮的孟嘉恃才傲物,语惊四座,折服了世人。由此,后裔有人说九九登高之举以“孟嘉落帽”为始。
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清·顾禄《清嘉录》
重阳节习俗
1、登高
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尚,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尚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许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著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所谓登高,也没有同一的划定,不外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眺望,浏览风光。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这个季候登高眺望可到达赏心悦目、健身祛病的目标。
2、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日,素来有赏菊花的风尚,以是古时又称菊花节,九月,又称“菊月”。
夏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节举行菊花大会,人们一路赴会赏菊、饮菊花酒。
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发源于晋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着名,以诗着名,以酒着名,以爱菊着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医生,还将赏菊与宴饮团结,以求貌似陶渊明。
3、插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尚,在唐代已很广泛。昔人以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遁迹消灾,以是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戴于臂,或插在头上。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的浸染。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实。唐代王维也有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牛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了佩戴茱萸,尚有头戴菊花的,“扫除凶秽,以招吉利”。
4、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子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后世百事俱高,乃昔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考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切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或许是用“点灯”、“吃糕”取代“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取代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牢靠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5、敬老爱老
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有长持久久的意思,被人们以为吉利。
因此,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人们要表达对老人的贡献,建议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民俗。
参考资料:
大乔 编著《图说中国节》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
黄辉《重阳节的文化内在与当代演变》
中国文明网引《北京日报》《登高话重阳——探析重阳节的文化内在和实际意义》
凤凰网引《大河报》《重阳节的汗青发源:取九月九日“久久”长命之意》
重阳节的发源,亲们更认同哪个?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