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演的反派,好到吓人
邪典电影老饕。
范伟在《断·桥》里的好,几乎是有目共睹的。
以至于剧情陷入各种争议的当下,他的演技还是被观众们拿来大夸特夸几句。
这不是范伟第一次演反派,依然能带来惊喜,提供惊吓。身为绿叶的他,反而成为这部电影值得拿来回味的一个理由。
让反派变得正常
《断·桥》以一桩跨江大桥的垮塌案辐射开来,让范伟饰演的负责城建的官员朱方正站在了风口浪尖。
当然,这一豆腐渣工程暴露出的活埋杀人案,才是重头戏。
为了权钱利益,八年前将曾经的同学闻亮活埋进桥墩;
看似为了赎罪,把受害者的女儿闻晓雨(马思纯 饰)收养在旁;
当黑幕彻底掩盖不住时,穷凶极恶地连续犯案,这便是朱方正所做的一系列举动。
说白了,朱方正是个早已被贪欲吞噬的恶魔。
他的阴鸷凶恶,像病毒一般早已蔓延全身,但范伟丝毫没有把他演成十恶不赦的反派,反而试图让这个恶魔变得正常,极具立体感。
带着闻晓雨来到父亲尸首面前时,朱方正流露出的悲恸感,让你丝毫看不出他才是罪魁祸首。
同样的,在最后向闻晓雨忏悔时,你会真的以为他幡然醒悟了。
范伟表演这些真情流露的桥段时,丝毫没有虚假造作之嫌,反而令人信服于这位慈颜微笑的中年男人。
这种将真实和虚伪参半起来的模糊人性,也体现在他面对下属和上司的不同状态。
和下属相处时,他每每以曾国藩的为人之道替自己标榜,连部下的方言口音都不忘纠正;可在讨好上司时,即使后者满口川音,朱方正也低眉颔首地逢迎着。
两位警察突然登门拜访时,朱方正的一处细小举动,又暴露他随时可能腾起的杀气。
在看到警察进门后,他并立即没有放下宰鱼的菜刀,而是一直幽幽地提着,弄清对方来意后,才选择收刀。
朱方正这一冷不丁的凶恶,在《断·桥》中不过两三处,一旦乍现,任谁都会被这种急速反差的惊悚所恫吓。
这就是范伟演绎的朱方正,一个集恩义、圆滑和凶狠于一身的罪犯。
哪怕到了影片最后,他还不忘用“小瘪三,流氓,穷小子,你不配和我说话”这类台词,消解人物身上的恐惧,以略显俏皮的方式,撕开朱方正身上伪装的最后一层虚荣和骄傲。
众人之所以对范伟的表演赞誉有佳,原因便在于他让一个手段极其狠辣的罪犯,变得真切寻常,你仿佛已然和他相识多年,却始终不知其本性。
这种寒毛直竖的体验感翻转,考验得乃是一个演员真正的领悟力。
敏感患者,范伟
能够做到对角色的深刻参悟,对于范伟来说,像是上天的恩赐,但也是某种人际交往时的诅咒。
因为这一表演上的能力,根源在于其性格中的过度敏感。
范伟从小在一个工人家庭成大,父亲天分虽然不高,但痴迷于文艺,母亲则总令家里充满情调和仪式感。范伟继承父亲爱钻研的劲儿,也在不经意间,习得母亲的“挑剔”心理。
16岁时,范伟拜师学艺,向相声界的前辈陈连仲磕头入门,此后开启十五年的相声生涯。期间,他更是拿到首届相声节的“表演金玫瑰奖”。
但范伟不愿在这条道上一直走到黑,因为他明白,自己并没有那种外放的性格,相声所需要的“活泛感”,怎么也无法养成。
在喜剧这个大门类中,范伟始终需要一个“套子”,将自己装进去,用外在的角色进行创作。所以,小品相比于相声,更能让范伟产生兴趣。
1993年,赵本山在一次文艺汇演中看中范伟的表演能力,从此,两人开始十多年的搭档之旅。
前期真正抖包袱、抛笑料的是赵本山,范伟不需要肩负太多的压力,这也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像赵本山那般家喻户晓。
真正开启范伟小品大咖之路的,还得到2001年的《卖拐》。
在这部作品中,范伟因“脑袋大,脖子粗”的标志形象,成为全国观众热议一时的喜剧角色。
随后的《卖车》《功夫》等作,与《卖拐》一同构成“忽悠三部曲”,让范伟几乎和赵本山并列,成为春晚最具话题性的小品演员。
与此同时,《刘老根》《马大帅》等系列电视剧,也让范伟开始涉猎影视领域,冥冥之中找到一块更适合自己的土壤。
随后不久,范伟和赵本山拆伙,彻底离开春晚舞台。
导火索自然是2005年的春晚小品《功夫》。范伟开场第一句台词,将“借你一双慧眼”说错为“借你一眼慧眼”,让他在此后十多分钟的表演中,差点晕厥崩溃。
不过,促使范伟离开春晚舞台,奔向影视行业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其敏感的性格——
既无法忍受春晚长达半年多的彩排周期,更难以承受现场直播所带来的沉重压力。
而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的表演,不用冒如此之高的风险,他可以在开拍前就拥有大量的时间琢磨角色心理,即使正式开拍,也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打磨锤炼。
除了在赵本山主导下的几部电视剧里出演角色,范伟早在2000年初来往北京的间隙中,就已经尝试一些小众文艺片和商业喜剧片。
前者有《开往春天的地铁》《看车人的七月》,后者则主要是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片,如《手机》《天下无贼》等。
尤其是在2004年《看车人的七月》中,范伟以此拿到平生第一座重要的影帝奖项——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这座奖项对于范伟的意义,如同一块锃亮的路标,让他知道自己除了相声、小品这类曲艺形式外,也可以在更为广阔的影视艺术中找寻个人价值。
此后十多年间,范伟一边在大量的文艺片中担任主角,同时,也在大制作商业片中出演配角。
这期间,不少观众对于范伟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忽悠三部曲”,或是“药匣子”、“范德彪”等过往作品和角色的身上,可实际上,他早已在表演功底上脱胎换骨,成为大家。
2016年,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一片,终获金马影帝,和周冬雨、马思纯一同合影。
也正是到了这一刻,演员范伟,才终于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演技认可。
影帝的脱变
和很多学院派出身,经过专门的形体和台词训练的演员不同,范伟算是半路出家的演员。他的根系长在曲艺喜剧上,用过火夸张的形式逗乐,乃是范伟最初的荧屏技巧。
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是“忽悠三部曲”中的老实人,另一个则是《马大帅》中的范德彪。
范伟将极致的耿直和迂腐放在小品上,而将浮夸滑稽却又分外真挚的底色放在范德彪身上。
这一时期范伟所饰演的角色,不是地地道道的平头老百姓,就是从农村到城里闯荡的愣头中年人。
这也难怪在某次电影节上,一位女导演对范伟鼓励道,「你太中国了!一定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确实如此,早期范伟的表演,总能把握住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的老实和忍耐,良善和狡黠。
他在《看车人的七月》一片里,便将从《刘老根》《马大帅》等电视剧中修炼的喜剧范儿做了减法。
范伟在这部电影中最夺目的一场戏,便是当他好不容易买了蛋糕准备替儿子过生日,却被一帮骑自行车的年轻人无端撞倒,于是,他终于将堆积许久的怒火,彻底爆发。
看似毫无因果关系的举动,实则是压断老实人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范伟找到了这根稻草,也找到了演技上跃升的把手。
但范伟显然不愿被“平头老百姓”的形象框死,他想要挖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2009年的《南京!南京!》便是一个新的演技台阶,范伟在片中饰演了一位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
一开始为保全家人出卖同胞,但等到幻想破灭后,他选择将生存机会留给他人,自己则勇敢赴死。
知识分子的软弱怯懦,以及在面对家人连续罹难后的悲痛欲绝,在范伟波澜不惊的表演下,极为令人触动。
当然,这种更为高级的表演技巧,还得到2016年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一片里得到彻底的巩固。
范伟饰演的农场主任丁务源,一个八面逢迎,四处讨好的识字管家,偶尔还能蹦出个别英语单词、“苟全性命于乱世”等文化人的谈资。
可以说,范伟一贯来的敏感和细腻的心思,在梅峰的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极大的互恰,他将过往角色身上的毛糙粗鄙尽皆收起,而把精致利己主义者身上的圆融、巧劲儿,悉数使出。
所以,你能感受到丁务源如同一团棉花,看不清,摸不透,砸不扁,锤不烂,他总能通过多方利益的媾和,在人情世故的缝隙中找到自己的油水利益。
后来的《长安道》中的万教授,以及此番《断·桥》里面的朱方正,都是丁务源的某种角色变格。
一路走来,范伟的这条影帝蜕变之路,变,也不变。
变的地方在于,他一直探索不同角色内心的褶皱,并希望找到更难以捉摸的角色,来揣摩其心理的小九九。
不变之处在于,他从没忘记角色的复杂性,将角色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不仅是导演的表意符号。
这或许就是这位敏感的影帝,对于表演秘诀的全部领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