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江“大体检” 展开“水陆空”三军大会战
中新社重庆4月4日电 题:重庆长江“大体检” 展开“水陆空”三军大会战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中国生态环境部日前在重庆组织开展了长江入河排污口试点现场排查,利用无人机、无人船、管道机器人等现代科技“利器”,以“天地”结合、“人机”互补的方式,进行一场生态环境领域的“水陆空”三军大会战。
图为利用无人机对长江排污口进行排查。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摄
3月26日开始,重庆市渝北区、两江新区作为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开始“大体检”。来自生态环境部以及川、鄂、黔、滇等地238名环保工作人员,分为35个工作组,对长江入河排污口展开现场排查。
3月28日,中新社记者跟随攻坚组乘车来到位于重庆市洛碛镇青木村附近的重庆市昆仑化工有限公司。该公司厂房外有一个入河排污口,蓝色的标志牌上标示着“洛碛镇昆仑医药化工工业入河排污口”。
据重庆市昆仑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龙运伟介绍,该企业主要生产医药中间体,这个排污口管道建于2006年,现在排污管道排放的主要是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日均排放量50至60吨。目前长江三峡大坝还处于蓄水期,5月中下旬后,三峡大坝泄洪,长江水位下降,在长江岸边能就看到排污口。
为确定水下排污口的位置,攻坚组组长龚贤军调来水上排查组,利用无人船声纳装备对水下排污口进行探测。同时,启用无人机航测勘察排污口周边地形地貌,以留存资料,并对无人船发现的水下排污口精确定位。
图为利用无人船声纳装备对长江水下排污口进行探测。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摄
大约20多分钟后,无人船发现了水下排污口,正在操控无人船的黄雅新告诉中新社记者,无人船已探测到淹没在水下的排污管,长江里的这个暗管距离岸边大约40至50米。无人船通过测试软件可以测出排污口位置并扫描出排污管的形状,这是人力在岸上难以完成的。
龚贤军说,在这次排查工作中,在人看不到或到达不了的地方,无人机、无人船、管道机器人等可以帮助排查人员快速准确地识别出一些较为隐蔽的排污口。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对疑似排污口定位后,排查工作人员再到现场进行核查,搜集更详细的材料。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在排查现场对记者说,长江排污口排查整治是今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入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总体要求是“向前看”,也就是说排查工作不是局限在既有排污口管理要求和技术规范,而是对所有的“口子”实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把整个排口的底数摸清楚,一竿子插到底,建立底账。
图为利用无人船对长江水下排污口进行探测。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摄
据介绍,这次排查中除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热感应、无人船声纳扫描,攻坚组还配备了热成像仪、激光测距仪、X荧光仪、管道机器人等利器,可对水下排口、人工难以抵达排口进行勘测。
李天威说,在重庆渝北区、两江新区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过程中,利用无人机、无人船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天地”结合、“人机”互补的方式,进行一场生态环境领域的“水陆空”三军大会战,打赢排污口排查这场战役。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今年长江排污口排查整治的核心任务就是“查”,就是要把长江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数明白”。生态环境部在前期试点城市开展无人机航测的工作基础上,制定印发了《入海(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要求(试行)》,指导各地开展无人机航测任务。
生态环境部相继在江苏泰州、重庆两个试点城市组织开展无人机航测工作,对所有疑似的入河排污口进行遥感识别。在无人机航测发现的疑似排污口基础上,组成现场排查小组,开展现场徒步核查,逐一排查确认各类入河排污口并建立台账。
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总结试点城市排查工作的经验,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排查技术规范和工作规程,指导其他城市“压茬推进”排查工作。(完)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