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受益后反哺社会 女子8年如一日救助孤残老人
图为李晶到山区老人家中走访。 白林娟 摄
中新网西宁3月30日电 题:希望工程受益后反哺社会 女子8年如一日救助孤残老人
作者 李隽 白林娟
30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记者见到了出生在西宁市湟源县山村的李晶,因为家庭贫困,10岁时她得到“希望工程助学项目”爱心资助才能重返校园。如今,曾经受助李晶成为了一位“爱心天使”,怀着感恩之心在公益道路上前行了八年。
图为李晶和志愿者交流。 白林娟 摄
2010年4月发生的7.1级玉树地震后,23岁的李晶以志愿者的身份前往玉树灾区。“在玉树我接触最多的就是孤残老人,政府给予的物质关怀也挡不住他们眼中的孤独,他们大多是子女外出务工或已经去世,更需要心理和精神上的陪伴,那种眼神让我至今难忘。”说话间,她的眼眶湿润了。
从玉树回到民和后,李晶开始在民和山区调查老人们的生活现状,并开展助老活动。
“老龄化问题单凭一次活动和一个公益项目并不能有效解决,需要一个专业实体可持续的发挥作用。”李晶说。
2012年底,李晶和公益伙伴们多方筹措资金开办了民和县第一家民办老年公寓。先后收住贫困孤寡老人40余人,免费收住9位贫困孤残、无家可归老人。
随着机构的成立,资金、人员、老人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困难接踵而至。“那段日子我特别焦虑,晚上根本睡不着,但是既然做了,就坚持下去还一定要做好。”李晶说。
为了提供更加专业化、可持续的服务和援助,使受助群体真正受益,2015年,李晶在民和县永平老年公寓的基础上开办了集专业服务、公益援助、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民和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
图为帮扶山区留守儿童。 白林娟 摄
“希望通过建立这个平台,帮助偏远山区贫困留守、孤残、失独等困境老人解决他们面临的各类社会问题,帮助他们安度晚年。”李晶说。
慢慢的,李晶意识到仅仅靠单方面的援助只能缓解一时的问题,若能激发内生动力,产生持续性收入,很多难题将会迎刃而解。于是,她开始创新实践农村老人“以农养老”的养老模式。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晶从民和县养蜂协会得到了启示:“养蜜蜂只要环境允许,在家门口就可以做,而且只要是身体健康的困境老人都可以做,一来保护了当地的特色,二来老人们还能有持续性收入。”
于是,她多方筹集资金试点实施“孤残老人拯救青海东方蜜蜂”公益项目,挖掘筛选了7个乡镇的39名贫困留守和孤寡老人,获得了养殖技术、设备、包装技术等扶持,同时通过电商等渠道帮助老人销售产品。如今,每位受益老人平均每年可创收1.2万元。
多年来,李晶没有忘记小时候受助后继续上学的喜悦。无论走多远,李晶的心底牵挂的都是残疾、重病、生活不便的老人。
“正是当初大家对我的帮助,我才能读书、才能有今天,现在我有了能力就想为社会做点事情。”李晶说,不解决孩子的问题,就不能解决老人的问题。不解决老人的问题,就很难解决社会的问题。
截至目前,李晶为5个乡镇的3826名儿童送去向日葵温暖包,资助45个教学点的115名乡村教师日常教学和生活用品,为4852名留守儿童送去过冬棉鞋……(完)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