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鸟人”赛观鸟:守护湿地 相约黑面舞者
黑脸琵鹭。肖炳祥摄
中新网福州3月30日电 (陈雪玲)今年3月25日-31日是福建省第37届爱鸟周。“守护湿地,相约黑面舞者——2019年兴化湾福清江镜农场观鸟邀请赛”30日在兴化湾畔的福建省福州市福清江镜农场举行,观鸟爱好者组成的十支观鸟队伍展开业务大比拼。
湿地牧场。卢国成摄
参赛队员们依据国内观鸟比赛贯例,平均每四人(亲子家庭)组成一队,兵分十路。从早上10:00到下午15:30,每支队伍都在领队的带领下,携带望远镜、长焦单反相机等观测设备,在规定的赛区内自由选择路线,辨别、记录路程中遇到的野生鸟类的鸟种和数量,并将真实记录的观测结果在比赛截止时间前提交。
当天比赛图。
“快看,那边有几只黑脸琵鹭!”“在那个水塘边有一小群白腰杓鹬。”在长达五个半小时的耐力持久战中,不时有参赛队员在观测过程中小声发出类似的惊呼,发现目标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最终,十支队伍共观测记录到87种鸟,其中包括21只黑脸琵鹭。“雄二”队以发现白眉鸭夺取“至尊奖”,“高乐高”队以发现普通燕鸻斩获“神眼奖”。
今年全国爱鸟周主题是“关注候鸟迁徙,维护生命共同体”。兴化湾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水鸟资源丰富,是中国黑脸琵鹭重要的越冬地之一,也是福建最大的黑脸琵鹭越冬地,黑嘴鸥、白腰杓鹬、青脚滨鹬等水鸟也在此越冬。
三月的黑脸琵鹭成鸟已经披上“婚装”,金色的羽毛从枕部延伸至颈部和前胸。这种大型水鸟,体长可达76厘米,喙呈扁平、匙形,形似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琵琶。因其姿态优雅,而被昵称为“黑面舞者”。它的分布仅局限于亚洲大陆的东缘。每年11月到次年2月,黑脸琵鹭飞往南方的滨海湿地越冬。
2018年10月观鸟会志愿者在兴化湾福清区域开展水鸟调查时观测到一只环志信息为V13的黑脸琵鹭,图为志愿者合影。福建观鸟会供图。
上世纪90年代,黑脸琵鹭的全球种群记录不到300只。经过多年保护与更多观察,2018年全球的记录已达到3941只,其中福建沿海共记录到越冬黑脸琵鹭320只,数量创历史之最。
来兴化湾越冬的黑脸琵鹭以湾内的江镜农场为主栖息地,主要栖息在农场的养殖塘内。2018年,福清江镜农场区域记录到的黑脸琵鹭数量超过200只。根据中国1992年加入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规定,“如果一块湿地规律性地支持着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种群的1%的个体的生存,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
福建鸟人过去观测到的黑脸琵鹭当日也出现在“赛场”上。福建观鸟会供图。
早在2005年起,福建省观鸟协会就开始对兴化湾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数量、行为、集群特征等进行观测记录。2018年10月10日,福建省观鸟会志愿者在兴化湾福清区域开展水鸟调查过程中,观测到一只环志信息为V13的黑脸琵鹭,并拍摄记录。
有趣的是,图片作者参与调查后,回去翻阅当年全球黑脸琵鹭同步调查日在兴化湾拍摄的记录照,发现在同一湿地区域也有“V13”越冬的踪迹。观察到同一只鸟在不同时间段出现在同一个地点,就好似看到游子回到了温暖的家。当这一消息在观鸟爱好者群里传开,大家都十分开心,真心欢迎它的归来。
通过相关保护网站查阅,这只左腿有上绿下红彩色足环,右腿带有红色编码足环,编码为V13的黑脸琵鹭,是2017年6月19日在韩国的Sasando(Chilsando)环志的,环志时为幼鸟。
分子技术揭示黑脸琵鹭的历史种群数量是现今全球估计数量的9倍,而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生态瓶颈是现代集约化农业施放的大量农药。土地围垦、污染、海平面上升等因素,也影响到黑脸琵鹭的适宜生存环境。
由于围垦开发、工农业废水排放等问题的存在,当前兴化湾湿地功能的下降令人担忧。福建省观鸟协会开展的兴化湾福清区域水鸟调查及保护行动项目,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兴化湾福清区域水鸟特别是黑脸琵鹭居留状况,开展基层宣传、巡护等行动,达到保护该湿地地块的目的。
福建省观鸟协会会长杨金表示,举办此次观鸟比赛,正是借助爱鸟周契机,向公众传播爱鸟护鸟的理念,促进公众对鸟类保护、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兴化湾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社会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关注,推动湿地的生态发展。(完)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