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需要配备自动除颤器
公共场所需要配备自动除颤器
有人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东单体育中心,应该是全国最“安全”的体育中心,不只因为坐落在长安街边,更是因为体育场周边步行距离内就有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医院3家知名医院。
本周,这样的医疗资源还真的派上了用场,一男子在该体育中心篮球场内心脏骤停,恰好隔壁有6名协和医院医生在打羽毛球,及时施救,随后赶到的急救车将这名男子送往同仁医院继续救治。
这条新闻一经传播,许多人都感慨这名男子的幸运,不过这次幸运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功臣——自动除颤仪。体育中心内正好配备了这个仪器,医生先后除颤4次,复苏总计10余分钟,男子才转为自主心律,而这台自动除颤仪,还是一名热心市民捐赠给体育馆的。');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人,相当于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人因心脏性猝死离世,这些病人中,超过六成发病于医疗机构之外,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而去世。
这是因为,一旦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伤害,每耽误1分钟,患者的存活率就会大幅度下降。
对于心脏性猝死,最好的抢救方法就是电击除颤,让心脏重启恢复跳动,骤停1分钟内的存活率能达到九成,每延迟1分钟下降7%到10%。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不到1%,东单体育中心心脏骤停者就属于这幸运的1%,幸运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有懂得急救知识的人进行及时急救并会使用除颤器,二是身边恰好有除颤器,二者缺一不可。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自动除颤器已经是公共场所标配,甚至为此立法,以德国为例,专门有法律规定公共场所必须配备除颤器,对于有心脏病患者的家庭,保险公司也会支付购置家庭除颤器的费用。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公共场所除颤器配置依然有限,配置位置也缺少相关规范,更为关键的是,有了除颤器,公共场所现场工作人员是否能熟练使用,也是个未知数,尽管自动除颤器的使用并不复杂。
诚然,自动除颤器的价格较贵,国产数量较少,进口依赖程度高。但是,除颤器有价,生命无价。尽管相对于家庭收入,自动除颤器的确价格不菲,但是相对于机场、车站、商场、文体场馆等大型公共场所的建设和维护费用来说,多配一台自动除颤器,真的只是九牛一毛。以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对于许多大中型城市,在人流密集场所配备自动除颤器,恐怕难度已经不是很大了。
关键在于,自动除颤器配置的标准、经费的分配以及现场工作人员实际使用的能力,需要相关立法予以明确。毕竟,自动除颤器不是花架子,是要真真正正能用来救人的。
舒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