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流浪地球》讲解图 硬核科学家成“网红奶爸”
手绘《流浪地球》讲解图 “硬核”科学家成“网红奶爸”
近日上映的影片《流浪地球》火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元卓也出乎意料地火了。或许公众对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但最近“暴走”网络刷屏微信朋友圈的6张《流浪地球》手绘讲解图就出自这位“硬核”科学家之手。
2月7日下午,王元卓和爱人带两个女儿看完《流浪地球》电影,他本想让10岁的大女儿就该电影写一篇作文,算是完成一个寒假作业,可女儿却表示很多地方没看懂。“没看懂怎么写?”晚饭后,这位“学霸”父亲便随手拿来纸笔,边画图边给女儿梳理影片的故事链,讲解其中相关科学的知识点,比如太阳系是怎样构成的?太阳核聚变反应又是什么?“流浪地球”计划、引力弹弓效应具体是指什么等。
“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给小孩子枯燥地讲,她不太好理解,也很快就会忘掉,所以就边讲边把一些结构关系和示意图画出来。”这位“学霸”脑子里不仅装着银河系,还曾自学手绘,在5年前给女儿们手绘过一本画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
王元卓说自己当时没有刻意“备课”和核实相关数据,只是把自己脑中的知识随手画下来。就这样,在不到40分钟的时间,七八张对普罗大众极具“亲和力”的讲解图就新鲜“出炉”,有数据,有漫画,有图说,有星辰宇宙,还有留给女儿的几个思考题。
当晚,王元卓选了其中6张比较清晰工整的讲解图发在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一是希望做个“备份”,以防女儿忘了,可以再据此进行讲解;二是推己及彼,“周围或许还有很多和我女儿一样的小朋友也没看懂,这些图也许对他们能有所帮助”。
没想到,接下来的一周,这6张随手画给女儿的手绘图却在微信朋友圈、网络上不断发酵,并登上了微博热搜榜,被《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头条新闻等几十家媒体“官宣”,同时被《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导演等“大V”转发,阅读量已近亿人次,数万人转发、评论。“用心”“别人家的爸爸”“又骗我学物理”……不少网友给这位父亲“打Call”。
“这真是意外中的意外。”突如其来的走红大大地出乎了王元卓的意料。他没想到给女儿科普的几张草稿都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有人找到他讨论图中的数据准确与否,有人问他要图中所写思考题的答案,有人劝他写本科普书……这让王元卓不禁很感慨,“可见大家对科普还是有很大需求的,中国实在太需要教科书以外的青少年科普工作了。”
就这6张讲解图中的知识点,王元卓说,很多都在他小时候就已记在脑中,多是祖父和父亲讲给他的。“但现在的孩子面临的信息量很大,学业压力也很大,就没有太多精力和渠道去了解、学习这些课本之外的科学知识。”
所以,平日里自己的工作再忙,王元卓也会抽出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陪孩子学习、玩耍,还和两个女儿一起做了好几个智能机器人,哪怕孩子不太懂其中的科学知识,也会尽可能地让孩子参与其中,“让她们参与进去才会有代入感。科普也是一样,不是纯粹地说教才是科普,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融入进去,从而激发她们的兴趣和创造力。”王元卓说,5岁的小女儿至今还记得两岁多时做机器人的一些事,所以现在对机器人很感兴趣也就不奇怪了。
“这就是当时在她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吧。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科普不一定是让孩子们都当科学家,而是让她们人生多一种可能性,多一种选择;从一位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科普是对全民科学素养的一种提升。”王元卓打了个比喻,如果一座山峰坐落在高原上,即便山峰本身很矮,但海拔依然很高;如果坐落在平原地带,即便山峰本身很高,但海拔依然很难出众,“其实公众的科学素养就是科学山峰的起点,公众的科学素养高了,自然便会涌现出更多的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甚至更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因此,王元卓除指导研究生外,每年还会面向公众做些科普工作,“目前专门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科普很少,因为这比给研究生或其他成人讲课更难,要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能听懂,需要下更多功夫”。
此次手绘讲解图的意外走红,让他对此感受颇深。他想在青少年科普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并决定和女儿一起筹划手绘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读物——计划选取约10部适合儿童看的经典科幻电影,从每部电影中挑选出10个左右的科学知识点进行手绘讲解,暂命名为《科幻的科普》。
之所以从科幻电影出发,王元卓认为“经典的科幻电影能够给孩子更加直观的感受,为他们的想象力提供素材,也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他还感慨自己儿时的很多梦想都是科幻电影带给他的。
他计划在明年或后年的这个时候将这本书完成,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女儿,以及更多对科学感兴趣的孩子。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实习生 王艺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