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打造出垃圾分类下沙模式 覆盖率达60%以上
垃圾智能分类小区覆盖率达60%以上
“互联网+”,打造出垃圾分类下沙模式
本报记者 朱燕
开发区自2016年启动智能垃圾分类及第三方服务项目以来,小区垃圾分类质量普遍有了大幅提升,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小区2个、市级示范小区5个,位列杭州市前茅。市人大、市政协和市城管委调研后,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下沙的模式为全市乃至全省“互联网+” 垃圾分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建立了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样板。');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
2018年,开发区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在已有15个小区的基础上,新推进40个,实现全区垃圾智能分类小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
择优选取单位
城管办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成功引进了两家第三方服务企业,通过建立绩效评估的考核机制,让企业在互为竞争的关系中,激发潜能,提升服务,真正形成各自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可操作模式。
召开会议动员
城管办、街道专门召集各社区、物业召开了项目推进会,捋清社区、物业和第三方企业在生活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各自的职责分工,社区作为管理主体要充分发挥牵头、组织、协调和考核的作用,指导物业和第三方企业建立良性互动、互为成就的密切合作关系。
踏勘现场选址
在智能垃圾袋发放机和资源回收箱的设置问题上,城管办要求第三方企业以便利性、安全性为前提,除了前期一丝不苟的现场踏勘以外,还充分征求了街道、社区和物业的意见,并通过公告等形式向小区全体业主进行公示,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后,最终确定了设备安装的位置。
组织宣传培训
第三方企业为了让小区居民尽快熟悉、了解智能垃圾袋发放机、资源回收箱的具体操作方法,除了定期做一些活动,还会进行入户宣传,而且在推进以后每天都会有指导员驻守设备边上,手把手教。
推行实名管理
城管办在分发给居民的垃圾袋上都印制了二维码,每月通过机器免费领用的垃圾袋都将直接与居民身份绑定。方便了第三方服务企业跟踪调查,为社区针对性开展指导工作提供了便利。
驻点专人指导
城管办专门配备了常驻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主要负责每天巡检居民垃圾投放情况,对未做到位的居民会根据二维码信息上门进行一对一指导。若发现有新人,指导员也会随时上门宣传,并进行信息登记确保每个住户手里都能收到二维码卡。
建立一户一档
由于下沙很多小区租客比较多,成了社区推进垃圾分类的难点,为此城管办发动志愿者协助第三方服务企业建立一户一档。针对租客流动性大的特点,为既保证他们能按时领取垃圾袋,又避免中途搬走造成后续住户无袋可领的情况,制定了押金规则,由租客先交押金给物业保管,物业直接将二维码智能卡发给他们,可以每月领取垃圾袋。等退租了,让他们直接拿着二维码牌来小区物业这里退押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