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任正非:今天碰到的问题,我们已准备十几年
新华网深圳1月18日电(记者 白瑜)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17日在华为深圳坂田基地接受多家媒体采访。
华为公司1987年由任正非集资2.1万元人民币创立,目前已经成长为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在多个领域领跑进入“无人区”。这家企业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始终用“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来警醒自己。
面对复杂形势和外界的担忧,任正非强调,“华为没有秘密”,质疑本身是前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的副产品。面对疑虑,华为没有选择争辩,而是努力做到“把产品做得比同行都好,让别人不想买都不行”。
传递信心:“今天碰到的问题,我们已准备了十几年”');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
记者:华为最近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么多年的研发创新投入是不是可以抵抗这些困难?
任正非:应该说,我们今天可能要碰到的问题,在十多年前就有预计,我们已经准备了十几年,我们不是完全仓促、没有准备地来应对这个局面。这些困难对我们会有影响,但影响不会很大,不会出现重大问题。
记者:华为对反全球化浪潮所做的最坏的预案是什么?
任正非:外面的变化对我们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因为我们有信心,我们的产品做得比别人都好,让别人不想买都不行。
将来我们5G基站和微波是融为一体的,基站不需要光纤就可以用微波超宽带回传。我们在技术上的突破,也为我们的市场创造了更多机会,带来更多生存支点。所以,我们没有像外界想象中的那么担忧。
这段时间我们要给18万名员工和广大客户都要传递信心,让他们多了解我们、信任我们,也同时让大家释怀,其实我们没有遭遇多大困难。
聚焦主业:“跨界这个问题,我们是永远都是不会做的”
记者:请问华为有没有跨界的想法?
任正非:第一,华为公司几百人的时候,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几千人、几万人、十几万人冲锋还是对着同一个“城墙口”,并没有转变,而且我们每年对一个“城墙口”的炮击量达到150亿至200亿美元,这还仅仅是研发费用,其他部门也在冲锋,加起来大大超过这个量了。我们只有集中在一个点上突破,才能在人类社会中立足。当我们要拖上很多“拖斗车”“马车”“黄包车”的时候,我们这个“高铁”也会跑不动了。
记者:华为在业务上有没有边界,边界在哪里?
任正非:其实我们做的就是“管道”,给信息流提供一种机会。我们做的服务器存储不就是“管道”中的一个“水池”吗?终端不就是“水龙头”吗?所有这些技术都是一脉相通的。
为什么华为终端的技术进步那么快?是因为我们在“管道”技术上的战略储备很多,我们用不完,就把这些部门划给终端,科学家都为它们服务,所以很快就跃上来了。因此,跨界这个问题,我们是永远都是不会做的。以电子流为中心的领域,非这个领域的都要砍掉。
记者:打算继续在哪些领域重点做?
任正非:不改变现在的方向,不进入不熟悉的领域。
抓基础教育:“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记者:如果您来评价华为目前的基础研究,华为处于什么样的技术水平?您曾说华为进入了无人区,现在处于什么水平?
任正非:总体来说,我们对自己的基础研究评价应该还不够满意,为什么呢?这30年,其实我们真正的突破是数学,手机、系统设备是以数学为中心,但是在物理学、化学、神经学、脑学等其他学科上,我们才刚刚起步,还是落后的,未来的电子科学是融合这些科学的,还没有多少人愿意投奔我们。所以,我们在科学构建未来信息社会的结构过程中,我们还是不够的。
关于无人区,当时最主要是讲“时延”问题,比如现在无人驾驶等都是时延问题。时代发展进入饱和曲线阶段,我们刚好在这个曲线的平顶上,新公司很容易追上我们。这就是我们认为的未来的风险。你们看,现在做一个电子产品多简单,买几个芯片一搭就出来了。我们的优势慢慢也不再是优势,这个领域里,我们担忧也会跑不动了。所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都在找路,但如果慢慢找来找去找不到,追兵也很快到了。
记者:就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您有什么建议?
任正非:这个时代对一个国家来说,重心是要发展教育,而且主要是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我们要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今天满街高楼大厦,过二、三十年就变旧了。如果我们投资教育,二、三十年后这些孩子就是博士,开始冲锋,国家就会走向更加繁荣。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变成人才大国,我们与别人的竞争才更加有信心,因此,小学教师应该要得到更多的尊重。当然,今天教师待遇已经比过去好很多了,但还要让教师成为最光荣的职业,国家未来才有希望,才能在世界竞技中获得成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