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头条 > 正文

国际人士亲历中国改革开放 用笔和镜头记录中国的巨变(2)

时间:2019-01-18 11:35 来源: 作者: 阅读:

  我跟妻子玛格丽特都是从业几十年的老新闻人。用文字和影像去记录身边的故事,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兴趣。退休后,我们一直继续我们热爱的新闻工作,“中国”一直是我们工作中的关键词。我曾经11次访问中国。这些年来中国的变化是如此惊人与迷人。我跟妻子在德国多次举办摄影展、刊发文章,就是希望能与更多德国人分享中国的发展与变化。

  1976年4月,我第一次到中国,那时我37岁,是《汉堡晨报》的一名记者。当时我参观了中国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边境关口——罗湖。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深圳也只是个普通的小渔村。两年后,改革开放让中国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开始长期发展。

  回到德国,我和玛格丽特不断寻访档案馆,走访在德国生活的中国人以及与中国有来往的德国企业,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我们根据搜集到的各种信息,采写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国”成了我个人生活和职业的核心主题,我也对中国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此后,我不断从新闻里得知中国的发展变化——香港回归了,深圳从小渔村变成了大都会,上海浦东从一片荒芜变成高楼林立。这些我曾经用镜头记录的影像,如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一直想再去看一看。退休后,我的时间更加自由,终于可以实现这一梦想了。时隔整整30年后,我在2006年4月故地重游,与妻子一起在5个星期里行程上万公里,重新寻找我以前影像里记录的地方。这次中国游历给我留下的感受,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中国女性穿上了凸显身材的牛仔裤,自信又美丽;商场货柜上摆满了品种丰富的商品……作为媒体人,我也很高兴亲见了人民日报的巨大变化。1976年,人民日报社还在王府井大街的一栋建筑里。当我2006年故地重游时,人民日报社旧址随着商业街的改造,变成了王府井步行街的店面。我被邀请到人民网的办公楼里参观,看到了中国媒体丰富、多样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陆续在德中两国推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汉堡—上海缔结友好城市25周年”等主题摄影展。这些展览在两国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对中国民众而言,一名外国记者的影像对比,可能更容易让他们惊讶于过去几十年间的生活巨变,感受到这种变化的珍贵。对德国民众而言,他们惊诧于中国的现在。很多德国参观者表示,他们从未想到中国在几十年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有些德国观众感慨,影像里的现代中国和他们印象里的完全不同,坦言对中国“了解太少、太片面”。这也是我和玛格丽特举办摄影展的初衷——让更多德国人了解真正的中国。不同的体量和国情,决定了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差异。如果在对中国的基本国情一无所知的前提下去评判中国,这是不对的。

  我和玛格丽特游历过不少国家,但没有一个国家有着和中国一样的巨大魅力。中国的魅力在于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更在于最近40多年来走过的无比正确的道路——它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自由贸易的积极推动者。

  (作者为德国阿克瑟乐·施普林格出版社前副主编,本报记者冯雪珺采访整理)

  中国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萨米·卡姆哈维

  40年来,中国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的扶贫经验给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方案。

  在我家里,一直珍藏着4张北京市的公交卡。在我办公室书柜的醒目位置,摆放着我精心收藏的众多到访中国时的照片和证书。每次看到它们,我都会想起和家人在中国生活时的点点滴滴。到现在,我的儿子还会时不时指着公交卡问我:“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再回北京坐一次地铁?”

  埃及和中国都是有着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埃及也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两国往来历史悠久,友谊深厚。所以很久以前,我就有两个梦想,一是爬上中国的长城当一回“好汉”;二是去中国的西藏亲身感受天空的纯净。但那时候,中国对我来说遥远而神秘。

  如今,我不仅实现了当时的梦想,还成了中国的“老朋友”。作为埃及《金字塔报》的记者,我已经在报纸上发表了近500篇关于中国的报道。

  仅过去4年间,我就已经来过中国10多次了。特别是在2015年时,我还曾以《金字塔报》常驻北京记者的身份在中国开展工作。其间,我参与了中国两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要活动的报道,还走访了中国的数十个省份。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真切地见证了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人民勤劳善良、安居乐业,每个城市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改革开放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现在的巨大成就。而改革开放之所以能让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的扶贫工作。40年来,中国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的扶贫经验给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方案。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非洲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向中国学习借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吸引着世界各方的目光。值得称赞的是,中国始终保持着谦虚的姿态,秉承着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理念与其他国家开展友好合作,始终乐于与其他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和发展红利。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应对气候变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做出了巨大贡献。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和世界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中国的未来,我有了新的、更大的期待。

  (作者为埃及《金字塔报》执行副主编,本报记者周輖采访整理)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