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蓝天白云或将常驻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近日再次迎来一轮区域大气重污染挑战。到1月12日,共有27个城市发布了重污染天气预警。面对去年秋冬季开始的一轮轮重污染过程,无数人发问:蓝天白云何时才能“常在”?
“现在京津冀地区的PM2.5年均浓度为77微克/立方米,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分别为53微克/立方米、39微克/立方米,但要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预计要在2030—2035年之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上说。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副主任雷宇解释说,按PM2.5浓度下降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2030年约有一半城市达标;汾渭平原可能会在2030年前达标,长三角地区预计是在2020年。“当然,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即我国污染物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力度能维持在与现有水平相当的基础上。”
国际环保组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的《突破:中国清洁空气之路2013—2017》等报告显示,“大气十条”实施的5年期间,我国空气质量得到大幅改善,2017年,74个重点城市PM2.5和PM10的平均浓度分别较2013年改善了34.7%和32.2%;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近130个城市实现PM2.5达标。
除PM2.5外,其他大气污染指标也在下降。数据显示,2013—2017年,PM10、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分别大幅下降,二氧化硫减排的效果尤其显著。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组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卫星资料分析表明,印度已取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排硫大国。
“2015—2017年,我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从21.6%增加到27.2%,在气象条件和持续时间相同的重污染事件中,PM2.5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显示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在逐步增强。”贺克斌说,但到了2035年,也还会有相当多的城市达不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今后还需加大减排和调整的力度。”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臭氧污染水平上升,成为空气质量达标的新挑战,而且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是PM2.5年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即使是使劲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2050年仍然达不到PM2.5浓度的WHO指导值,但从我们的研究来看,2050年很有希望达到15微克/立方米,还是比较乐观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