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亚洲象大摇大摆“跨境游”(2)
鉴于大象游走觅食的特性,公益环保组织阿拉善SEE在一些试点村庄为老百姓提供了预警装置,通过喇叭及时广播,以避免人象的直接接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设“野象食堂”,减少野象到附近社区农田采食农作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象冲突”;在普洱,为了解决人象冲突,当地实行“小额信贷”,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其发展替代农业经济。
这些保护措施使亚洲象数量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无法从根本上避免人象冲突。
张立认为,“我们需要尽快建立亚洲象国家公园,把亚洲象的适宜栖息地划到国家公园里,为亚洲象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然后通过国家的管理政策,包括引导当地老百姓寻找替代生计,种植一些大象不喜食的农作物,找到一个可持续的亚洲象保护方案。”
延伸阅读
亚洲象是亚洲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它粗壮的四肢像四根柱子立于地面,影壁式的身躯呈深灰色或棕色,前额左右有两大块隆起,被称为“智慧瘤”。蒲扇似的大耳朵大大增加了散热面,既可以降低体温,还能驱赶热带丛林中的蚊蝇和寄生虫。亚洲象的鼻子是动物中最长的,粗而不笨,灵巧有力,可以巧妙地卷起食物,也可以吸水冲凉。雄兽嘴里还长着一对终生不断生长、永不脱换的象牙,长度为2m左右,像白色的长矛,是亚洲象搏斗时的有力武器。
亚洲象是我国一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目前我国仅存250头左右。
近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们对农田用地和橡胶、茶叶种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造成了天然林大面积减少。有关调查显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5个子保护区,亚洲象生活在其中的勐养、勐腊、尚勇3个子保护区,这三个保护区各自分离,而且又分别被保护区内的村庄、农田、道路分割成若干小片,使得亚洲象栖居的森林与人类生活区域交叉共存。天然林的减少使亚洲象栖息地丧失、食物资源减少,它们被迫走出森林,来到村庄附近寻找食物。它们偶然吃到玉米、水稻、甘蔗等农作物,这些适口性好、营养丰富而且容易获得的食物资源很快对亚洲象产生巨大吸引力,它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采食人类种植的各种农作物;由于天然硝塘被开垦成农田或被填埋,野象甚至还会闯进村寨破坏粮仓、寻找食盐。当地百姓在试图保护自家的财产,或者在田间劳作时,都可能与亚洲象相遇而发生冲突。另外,保护区内盗猎事件时有发生,这使得亚洲象倾向于回避危险的地区,而选择到村寨附近觅食。
公路建设也是导致人象冲突的另一个原因。公路将亚洲象的栖息地切割,造成栖息地片断化,亚洲象在日常的运动和迁移中不可避免地要跨越公路,这就使车、象、人不可避免地相遇。当亚洲象白天穿越公路或者出现在人们易见的地方时,经常引起好奇的人们的围观、起哄甚至追赶挑衅,从而经常导致野象追逐、踩死、踩伤人的惨剧发生。在勐养保护区内的213国道沿线,类似的事件已发生多起。今年8月19日,象群在公路上停留,曾造成交通被中断近12个小时。
董佳莹
董佳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