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琶洲古塔 曾是中流砥柱(2)
赤岗塔外回廊狭窄,每层八角均竖有一红色依柱,柱头有额坊,叠以牙砖。虽说塔里有不少看起来木造的门柱,实际上只是在砖体上刷了层赤褐色漆。尚杰告诉记者,这种设计是为了让砖塔看起来更和谐美观,所以叫作“仿木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木构架。
在赤岗塔的黄瓦腰檐上,每个角都缀着铜制风铃,尚杰猜测,在最早建成的赤岗塔上,并不存在这些风铃。“风水塔一般不用风铃,毕竟靠江,江面风大,风铃很容易就吹没了。”
珠江口进广州
沿途共有三塔
其实,琶洲塔、赤岗塔与莲花山上的莲花塔,最初都以相同的目的建造的。“它们都是风水塔。”尚杰说。古人迷信“风水”,该地临近珠江出海口,必须建高塔,锁住灵气,不仅能镇邪,还能兴文风,壮科举。同时它们也是广州的航标,人们从珠江口进入广州,看到这三座塔的先后顺序依次是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
如今,站在琶洲塔上远眺,可以望见不过一公里外的珠江。记者从史料中得知,琶洲原称“琵琶洲”,起初就是珠江中的一座小沙洲,因古时沙洲轮廓颇似琵琶而得名,又因其地处珠江要道,被称为“会城水口”。
“从这里可以看出广州的地理变迁。”尚杰说,以前这里是沙洲,周围都是江水,但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的琶洲早已与江岸相连,琶洲塔离珠江也足有一公里左右,可见潮水在不断退却。
在这个“会城水口”,开始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传奇。唐代,离琶洲不远处的扶胥古港是万里通海夷道,是当时世上最长远洋航线的起点,高如楼阁的唐船从这里出发,直抵波斯湾畔;到了宋代,宋瓷在海外大受欢迎,这一带江面上更是商船云集。到了明清,琶洲岛名气越来越大,这个小沙洲上建造的琶洲塔,还以“琶洲砥柱”之名入选羊城八景。
为何会在一座沙洲上建塔?原来,明代万历年间,南海知名绅士王学曾倡议附近乡亲捐资,由本地一流工匠龚坤主持修建一座高塔。花费三年时间,终于在万历二十七年,建起一座高达50余米的砖石塔,那就是琶洲塔。王学曾是进士出身,一度官至南京御史,也期盼众多岭南学子能蟾宫折桂,独占鳌头,所以给这座塔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海鳌塔”。
关于海鳌塔的来历,还有一个说法,据明末清初的学者屈翁山《广东新语》所载,琶洲当时的水面常有金色的海鳌出现。传说建塔时,有海鳌自珠江浮出,化作神仙来助。这个传说也给琶洲塔蒙上了一张神秘的面纱。
离琶洲不远处的一处山岗,由大量的红色砂岩沉积而成,故称赤岗。赤岗海拔20至30米,以前周围都是珠江河水,后被淤填为农田和鱼塘,明、清时这里已经形成了村落。赤岗塔所在的小丘下有磨碟砂涌水潺潺流过,于是在清代,外国商人都习惯称该塔为“磨碟砂涌塔”。
据资料显示,这两座九层宝塔以典雅的建筑艺术和神秘气息吸引了众多外国人的目光,一位美国商人亨特解释,这一方面因为它们是奇妙的中国建筑的样品,一方面也由于它们建造的地点之美好、塔身之高与结构之和谐。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十三行贸易的衰落和战火侵袭,两座宝塔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逐渐走向破败。民国时期,赤岗塔首层东北面曾被拆偷大量青砖,政府只好用红砖补齐,并镶嵌了一块花岗石,上面刻有“番禺县政府示:古塔砖石,严禁盗取,如敢有违,拘究不贷”的字样。
20世纪90年代,这两座见证了广州“一口通商”的古塔,才终于重修完成,让世人一览昔日风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