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牧歌》观后:离不开的是草原上的家
4月8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全景式抢救性电影《远去的牧歌》在京举行看片会。电影定档4月12日上映。主创和主要演员出席看片会,和现场观众分享了电影创作及拍摄过程中的故事。看片会现场,来自新疆的大学生表演了充满哈萨克特色的民族舞蹈“黑走马”,还与观众玩起了哈萨克族的游戏“姑娘追”,现场成了一场新疆风情的大联欢。
《远去的牧歌》以记录电影的拍摄方式,首次将哈萨克牧民四季迁徙的游牧转场景象震撼呈现,填补了世界电影史同类题材电影的空白。哈萨克族的游牧转场文化是至今世界上仅存的最丰富、最古老的草原转场文化。有一位哈萨克诗人曾经写到:“世界上走路最多的是哈萨克民族,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是哈萨克民族……”
跨越40年的轮回和告别
电影在40年的时间跨度中,十年一章,分“冬”“春”“夏”“秋”四个章节,讲述了草原牧民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强劲暴风雪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又在不断的转场迁徙中互相谅解,开启新生活的故事。
而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胡玛尔老人对草原生活、对陪伴他大半生“老朋友”的爱和不舍。草原上,以往人们评述一个男人的一生是否过得很有风采,往往有这样的标准:他一定要有杆猎枪、有一只猎鹰、有一匹骏马和一只猎犬,当然,他应该还要有一个爱他的漂流的女人。电影剧情的发展则是由胡玛尔和这些“老朋友”的不断告别来推进。在电影中,胡玛尔老人的妻子从来没有出现,这意味着告别的开始。然后,是他的猎枪被上交,他的独子阿扎提,也为帮助哈迪夏的长子巴彦而坠崖身亡,最后,是他的马,他的鹰……
但是,对性格沉稳隐忍,语言含蓄克制,思想幽深丰厚的哈萨克族人来说,似乎世间万物早已有了定数安排,只需用时间来等待他们的到来。电影对“告别”和“离开”的处理,深沉而朴素,充满了原生态的生活质感。
草原上的家,是牧民难以割舍的所爱
电影中的许多细节,也非常地真实动人。春天就要过去,胡玛尔组织牧民转场,在大家准备上路时,哈迪夏一家却迟迟不拆毡房,原来是在他家筑巢的燕子刚刚生了一窝雏燕,哈迪夏正在为此发愁。胡玛尔当机立断,把燕子窝移到拴马桩上,哈迪夏才放心地随大家转场离去。
在胡玛尔老人已年近七旬,转场到鲜花盛开的草原上时,看到羊皮别克鼓动牧民养山羊,他怒不可遏。在他看来,山羊的粪便碱性大,会破坏草地,而且山羊在吃草时,会啃食草根,破坏草场,山羊就不适合在草原上放养。对此,利欲熏心的羊皮别克对此全然不顾,我行我素。对胡马尔和哈迪夏这样的老牧民来说,草原早已成了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不管转场生活多么艰辛,对这片天地的爱丝毫不会减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古老的游牧转场文化将不可逆转地面临衰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在书本里或是影像资料里,才能看到‘转场游牧’这种古老而又淳朴的生活方式了。” 周军导演分享道,“这就意味着我们实际上是在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拍摄,我们的这部影片必将具有一定的人类学、社会学、人文学的文献价值,因为在可预期的未来,像影片中那样大规模转场迁徙的景象就再也见不着了。”
据悉,为拍好这部献礼影片,天山电影制片厂派出精兵强将,历经三年精心打磨,在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中,辗转数千公里,使用全实景跟踪拍摄的方式,才最终将这成千上万人畜大迁徙、大转场的珍贵画面记录下来,呈现给全世界观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