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

汉代文明探索书(从丝路探险到华夏起源)(4)

时间:2023-02-27 09: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娱乐最前沿 阅读:

从“敦煌三部曲”到《禹王书》,当场域分野而言,是从中原边沿走进以黄河道域为中心的中原文明焦点区;就时刻线索来说,是从有笔墨记实的“小传统”向以物的叙事为焦点的文化“大传统”的拓展;从创作意图来看,是从力求还原敦煌丝路文明向重构中原史前文明的转变。在冯玉雷看来,汗青自己是一场浩荡的集团论述,而他现实是在用小说创作的方法来反思传统的汗青观和文明观。《敦煌·六千大地可能更远》中冯玉雷曾用寓言的方法表白了本身对待华夏文化与西部文化的独占立场:“那么,多年来现实上是羊群在放牧人类”。 35 无独占偶,到了《禹王书》中,作者再次借用羊这一意象进一步重申其反思立场。《禹王书》中牧羊女山羌的羊吃掉了仓颉造出的笔墨,尽量这一奇妙的构想源于古代西北羌人世传播的山羊啃食笔墨传说,但笔墨作为文明传承和言说主体在羊这一被驯化工具眼前刹时“失语”的情节设定,无疑消解了传统见识对以笔墨为符号的文明观的必定。两部小说中冯玉雷对羊的定位不只高于人类这一文明缔造的主体,更逾越了以笔墨为最重要代表的文明自己,通报出冯玉雷对传统文明观的深刻反思。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人类学家将人类文化简朴界说为“文明”与“蛮横”两种范例,“区别文明和蛮横的水平是文明人所能感觉到的”,在这一二元对立模式中,后者存在的公道性蒙受严峻质疑,它“映射着文明人社会和文化的水平”。 36 对中原文明而言,因为笔墨尚未发生,三代早年凡是被视为充斥着蛮横与理想的所谓“万古如长夜”的无知期间,而笔墨的降生则被看作文明发生、理性伶俐呈现的符号。冯玉雷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齐集誊写笔墨呈现前的漫长汗青,消解了基于传统文明观的弘大叙事,必定了神话期间文明存在的肯定性与公道性,从头界说了中原文明的初步。

汉代文明试探书(从丝路探险到中原发源)(3)

(一)凶猛的学术自觉

如前所说,冯玉雷对神话期间文明历程的再现和重构并不是凭梦想象的,而是基于大量学术成就的公道阐释与施展。这里的学术成就既有对他人研究成就的接收小心,更有其主动寻获第一手资料并不绝独立研究的成就,无论重述汗青照旧重述神话,他的文本均透暴露凶猛的史学意识。跟着爬梳史料和实地考查的频仍转换,冯玉雷的小说创作平日实时对应着他从书斋走向郊野再回归书斋的学术理路。因此,他的叙事老是在文学性的基本上泛起出相对严谨的学术性。可以说冯玉雷小说创作的最明显特性就是学术成就的艺术化再现,换言之,小说家冯玉雷是在学者冯玉雷的基本上发生的。无论是“敦煌三部曲”照旧《禹王书》,文本的深度和博杂水平远远超出平凡读者的接管履历,极易带来阅读的生疏化体验,也不行停止地造成了小说与平凡化和普通化的主流形态的疏离。在冯玉雷看来,无论面临汗青变乱照旧神话文本,“从缔造主体来说,起首面临的是文本而不是思量别人有没才干看懂” 37 ,这一设法很也许在他二十多年前初次触及敦煌题材时就已建立了。因此,我们把冯玉雷的“重述”举动视作一种基于学术研究的自觉缔造,它起首乃至在很洪流平上只处事于作家对自我学术研究艺术化再现的成绩感和满意感。

(二)抱负的意象天下

文本是毗连作家、读者与天下的前言,冯玉雷对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史前文明的重复重述本质上是他对民族集团影象作出的本性选择以及对自身光鲜汗青意识和文化立场的亟切表达。冯玉雷的重述文本对汗青文化题材的一连存眷一方面得益于其在敦煌、丝路学等学术规模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源自他作为一位隧道西部作家与生俱来的坦荡、艰深而又海涵的区域文化气质。冯玉雷的小说现实是一个关于“西部”的想象系统,这既是一个他用脚步重复测量过的实际地理天下,又是一个布满深切眷注的抱负人文天下。正如冯玉雷所追求的,他笔下谁人以学术为支撑又布满感性思想的意象天下在“引发读者心田的慈悲和崇高的美感”的同时,又“还原了一种有生命力、有情绪的原生态” 38 。

“实然”和“应然”是法学中两个相对的学术门户,前者指称一种客观现实,后者是包括代价评判的抱负天下。西部作家冯玉雷以对西部文化和传统文明观的认同与反思为情绪基调,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支撑,通过“重述”本领修建出一个空间上以敦煌为原点,西至帕米尔高原东到夏都二里头;时刻上上起史前神话期间,下迄上世纪初当代意识醒觉期的富厚精湛的文学天下。冯玉雷将自身文化影象别裁为故工作节,让神话与汗青互见交叉,《禹王书》明示着他试图营造神话、汗青话语与“人话”三位一体的“应然”天下,并充实实践自身汗青意识和文化立场的全力。

本文首发《丝绸之路》2021年第3期,系西北师范大学中原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最新成就。

作者:瞿萍,女,现就职于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敦煌学博士,首要研究丝绸之路汗青文化、丝绸之路文学、西部文学。

【注释】

1 王倩:《地缘文化的中心誊写——<敦煌·六千大地可能更远>的文化人类学解读》,《内蒙古社会科学》(华文版)2009年第1期。

2 李静、许骏:《论<敦煌遗书>之博学特性》,《小说评述》2009年第5期。

3 雷达:《敦煌学与敦煌文学创作》,《小说评述》2008年第2期。

4 王倩:《汗青离神话有多远——兼论<敦煌遗书>的汗青论述意识》,见《敦煌文化的当代誊写》,中国文史出书社,2016,第572、569页。

5 大传统与小传统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1956年在《农夫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的用以分别人类社会的观念。中国粹者叶舒宪“凭证标记学的分类指标来从头审阅文化传统,将由汉字编码的文化传统叫做小传统,把前笔墨期间的文化传统视为大传统”;还指出汉字誊写体系的有无是判定中国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一个基天职界,并以为玉是“前汉字期间中国文化编码最重要的标记实体”。拜见叶舒宪:《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党建杂志》2010 年第 7 期;《重释古代中国的巨细传统》,《文化遗产研究》2010年;《玉教与儒道头脑的神话来源——探寻中国文明产生期的“国教”》,《民族艺术》2010年第3期。

6 冯玉雷:《玉华帛彩》,甘肃人民出书社,2015。

7、13、32 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公理:《史记》卷123,中华书局,2014,第2859、54、34页。

8 张岩:《鲁迅神话题材小说的“去神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9期。

9 郭佳音:《论叶兆言、苏童等作家的“重述神话”》,《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期。

10、37、38 冯玉雷:《重述的误区——苏童<碧奴>批驳》,《中国较量文学》2007年第2期。

11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32,上海书店出书社,2001,第314页。

12 王迅:《汗青化·神性退位·精力修剪—— 关于“神话重述”的几点思索》,《南边文坛》2011年第1期。

14 沈约:《宋书》卷27,中华书局,1974,第763页。

15 叶舒宪:《物的叙事——中汉文明探源的四重证据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6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五,中华书局,2009,第126页。

17、20、25、28 冯玉雷:《禹王书》,《各人》2018年第6期。

18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卷19,中华书局,1998 ,第443页。

19、22 张光直:《中国青铜期间》,糊口·念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第313-314、314页。

21 左丘明传、杜预注、孔颖达公理:《春秋左传公理》卷29,北京大学出书社,2000,第963页。

23 叶舒宪:《玉教与儒道头脑的神话来源——探寻中国文明产生期的“国教”》,《民族艺术》2010年第3期。

24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18,中华书局,2000,第558-559、561-562页。

26 袁珂:《山海经校注》卷2,上海古籍出书社,1980,第50页。

27 顾实:《穆皇帝传西征讲疏》,上海科技文献出书社,2015,第7页。

29、31 孔安国撰、孔颖达疏:《尚书公理》卷6,北京大学出书社,2000,第184-187、78页。

30 叶舒宪:《玉出三危——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查简报》,《丝绸之路》2018年第1期。

33 按“全”特指品级最高的和田玉。拜见《考工记译注》卷下,上海古籍出书社,2008,第77页。

34 拜见叶舒宪:《玉石之路踏查记》,兰州,甘肃人民出书社,2015。

35 冯玉雷:《敦煌·六千大地可能更远》,作家出书社,2006,第199页。

36 叶舒宪等:《人类学要害词》,广西师范大学出书社,2004,第4页。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