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邺是今什么地方(建邺这些历史地名)(2)
位于棉花堤路中段江边。棉花堤又称棉花地,位于夹江东侧,北起扬子江大道与奥体大街交汇处,南至河西大街。400多年前的明朝,安徽无为人在这里开拓涂滩,栽培棉花,每年棉花收成季候,这里是连片白色棉花田,人们称之为棉花地。明清时期,这里是水运木柴集散地,端阳竞舟,多在这里进行。民国15年(1926年),这里发洪流,又逢疫病,日死百人。民国当局在棉花地沿江筑防江大堤,称之为棉花堤,1949年正式定名,相沿至今。
棉花堤设有渡口,共有两个,一为汽运渡口、一为客运渡口。连年来,跟着建邺交通办法的建树成长,通往江心洲已建成了多个过江通道。
河道湖泊
上新河
(shàng xīn hé )
上新河四面的街道
西临长江(夹江),长约9公里,为明朝初期开凿。《肇城志》云:“自大胜关以东,有水数曲达于秣陵,曰‘响水沟’,‘灯盏沟’,‘上新河’,次曰‘中新河’,‘下新河’,皆国朝初开。”
明朝建都应天府(今南京),大局限兴建城郭宫阙,必要大量木柴和其他构筑原料,急需在南京找一个便于木柴集散的场合。上新河地域面临江心洲,绵亘十多公里,势若长堤。洲旁的夹江,水流平缓,便于木柴平放和分手,可以随时转运进城。因此,明朝便在这一带开一河流,作为木柴进城的水道,取名新河。新河的开凿仍不能满意日益成长的运输奇迹的必要,又连开了两条新河。因先开的河在上游,遂称之为上新河。后开的两条河,别离称之为中新河和下新河。中新河与上新相通,是停泊官船的处所,下新河则是木商贩运木柴的处所。
南湖
(nán hú)
南湖位于建邺区东北部、外秦淮河西岸。三国时期,这里是江漫滩,跟着江水西移,留下大片淤积地和无数沼泽、池塘、湖泊。著名的有白鹭州、北湖(莫愁湖)、南湖(相对北湖而言,二者相距仅200米)等。湖岸柳棘丛生,湖面水鸟游玩,一派天然湖光水色。
解放后,四面村民贯彻一主多副的农业目的,开始三年藕三年鱼的轮替养殖。南湖所产之藕白而嫩,脆而无渣,很受市民接待。所养鱼虾其肉鲜嫩,尤以鲢鱼为佳,肥壮而无土腥味,为南京餐馆首选。
2003年开始,建邺区委、区当局刻意改变南湖面孔,尽力开拓南湖水资源和景观资源,运用点、线、面的构架,建树与莫愁湖相呼应与秦淮河风物带对象相连的整体景观。
秦淮河
(qín huái hé)
城下秦淮水,
平平自落潮。
秦淮河是南京第一大河,也是南京闻名风光胜景区。秦淮河古名“淮水”,又名“龙藏浦”。
秦淮河早在太古期间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秦淮河有两个源头,北源在句容市宝西岳南麓,称句容河。南源在溧水县东庐山,称溧水河,南北二流合流于江宁县方山坡西北村,这一带河道宽阔,水量剧增,形成干流,可通舟楫。然后,河水绕过方山,向西北流经洋桥、青砂嘴,沿途搜集吉山、牛首山诸水,再北经刘家渡、竹山、东山、至上方门进入南京市区。
秦淮河至通济门外九龙桥,又分成内、外两支。其正流称内秦淮,过九龙桥直向西,自东水关入城,穿过市区南部,汇合杨吴城濠之水,西至淮青桥,与青溪汇合,再向西南流至利涉桥,受小运河水,再经文淮桥、武定桥、镇淮桥通西而北,过新桥至上浮桥,又西北至陡门桥,与运读水汇合,再西北过下浮桥,出西水关,与外秦淮复合。外秦淮河过九龙桥向南到西,经长干桥,合流马涧水,又西至赛虹桥,再分两支,正支北折,经觅渡桥与内秦淮河合流,北沿石头城至三汊河入长江;旁支西流,自赛虹桥过江东桥,流经北河口入江。
秦淮河全长约110公里,流域面积2631平方公里,个中南首都区占8.8%,江宁占40.1%,溧水占17.7%,镇江句容占33.4%。外秦淮河在建邺区段流经赛虹桥至汉中门桥,长约3.13公里。2002年,颠末综合整流,建邺区统领的外秦河段,通过防洪与景观、开拓与掩护、交通与防洪等多方面的综合整治,全心打造生态园林景观,新建成的滨河风物带串联起莫愁湖公园、南湖公园及明城墙,西水关遗址,古赛虹桥等,形成一条新的旅游长廊。
南河
(nán hé)
1南河风物带
古称阴江山,又称运粮河,是古秦淮河的入江通道之一。南河位于南首都区的南面,故称南河。
据《至正金陵新志》记实,元泰定三年(1326年),建康路总管那怀中顺发起开浚阴山运粮河流,以避长江之险,寻以动工,例禁罢役。至元四年(1338)年,集庆路(原康健路)总管完者通复请疏浚阴山运粮河流。到了至正三年(1343),开浚阴江山流。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南、湖北以及江西等产粮大省,长江上游的粮食大多靠水路运输南京,从大胜关进此河,再经西善桥、小行、赛虹桥入外秦淮河,直通长干里。除了运粮以外,上游四川、湖南等省的竹木、油、麻、药材等大宗物资,也大多经运粮河转运进城。南河的水上运输异常忙碌,足见其开凿的意义和重要性。孙中山老师异常垂青南河和大胜港的重要性,力主将大胜港、上新河、江心洲地域,建成一个新的贸易中心。
本日的汗青地名故事就到这啦
剩下的我们下次接着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