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至宋的宰相入仕的趋势及其原因(刺史到典签的历史演变和启示)(2)
其二,典签在统治阶级中走向孤独。南齐的典签完全沦为皇权的帮凶。南齐永来岁间,巴东王萧子响杀了典签刘寅,齐武帝命戴僧静征伐。戴僧静竟然拒绝,以为罪不在诸王,都是典签逼人太甚。公元493年,齐武帝身后,其堂兄萧鸾篡位,他命令诛杀藩王,执利用命的都是典签。《资治通鉴》记实,鄱阳王萧锵筹备拥兵反抗,被其典签密告被杀;南平王萧锐被其典签所杀;建安王萧子贞被典签所杀,死前吓得钻进床底,甘心为奴,照样被杀;巴陵王萧子伦被典签毒死,死时才十六岁。典签沦为替天子干“脏活”的马仔,偏离法纪伦常,渐成政界异类。
其三,典签制度走了刺史制度的老路。典签官兼具监察权和行政权,成了各州现实上的率领者,轻易成为处所权势,重蹈刺史处所化的覆辙,离开中央节制。
其四,典签的糜烂题目袒露。一些典签作威作福,多行非法之事。如萧子明的典签刘道济“取府州五十人役自给,又役子明阁下,及船仗赃私百万”,萧子罕的典签姜秀“取子罕屐伞饮器等供其儿昏”,这些举动引起天子不满。
其五,典签制度弱化了处所政权。刺史受典签制约,权利被支解排斥,无法施展正常职能,一旦处全部事,每每一筹莫展。如齐武帝永明三年,富阳人唐寓之聚众数百造反,数月之内连占多县,称帝钱塘,郡县官员或死或逃,无力弹压。齐武帝急调禁兵才镇压下去,足见处所气力之弱。自宋孝武帝重用典签以来,南朝从未主动北伐、收复华夏,反而被北魏夺走了大片土地,这与处所气力减弱有直接相关。
其六,典签制度在必然水平上加剧了君主与诸王的抵牾,引起王室内哄。诸王不甘处于无权、受制的职位,举办剧烈地抵御。如宋孝武帝大明二年,海陵王刘修茂杀典签杨庆、戴双,反于襄阳。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杀典签吴修之、戴景渊等八人,起兵荆州。一些将领因不堪嫌疑,降服信服北魏。宋明帝泰始元年,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降魏,又接引北魏部队夺走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
总地来讲,典签原来是天子增强中央集权的器材,但自宋孝武帝形成典签制度,刘宋统治仅连续23年,萧齐时典签制度到达壮盛,前后也仅统治23年,都是夭折而亡。实施典签制度反而加快王朝瓦解。
跟着典签权利膨胀,失去继承操作的代价,典签制度走向祛除。齐明帝萧鸾稳定统治后,开始减弱典签的权利。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成立南梁,剥夺典签的行政权,只有对刺史的监视权。公元557年,陈武帝陈霸先成立南陈后,典签的职位更低,再无旧日的盛况。
综上所述,从州牧制度、刺史制度,再到典签制度,无不是中央增强处所监控的重要政治制度,却无不偏离了最初的制度计划初志,其汗青轨迹启迪后人:
从管理角度讲,处所对中央的离心力永久存在,必要节制在必然范畴之内。解析处所治权是节制处所的不易良方,但过度掣肘和解析权利会弱化处所管理。监视的目标在化解抵牾,而非加剧抵牾。太过监视看似强化中央权利,但加剧了中央与处所的抵牾,从久远上看,也弱化了中央管理处所的结果。
从监察思绪上讲,天子最初无不是以亲密但职位较低的官员,监察疏远但职位较高的官员,但这些派出的监察官城市有一个权利膨胀的进程,最终成为新的处所权势,从久远看,监察官轻易走向处所化。监察制度又要从原点出发,开始新的循环,正如刺史制度是对州牧制度的代替,而典签制度是对刺史制度的代替。
从政治伦理上讲,监察官既是皇权的线人和爪牙,但又要有自身的法纪法治,遵循必然的政治伦理和道德底线,不能形成相同特务组织或可怕组织,大家忌而恨之,成为政界异数,走向孤独。不然一朝皇帝一朝臣,互相仇杀,因循报应,最后走向终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