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

北京市元大都遗址(从元大都遗址发掘始末)(2)

时间:2023-01-30 10: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娱乐最前沿 阅读:

排水渠道和给水渠道在都市筹划中占据重要职位。中国古代都市很早就有排水办法,汉代长安城已有操作陶管修筑的各类下水道。元多半是在一片平原上新建的国都,完全严酷地凭证已拟定的筹划建筑,在地面施工前就思量到了排水题目。

1970年11月9日,北京市西城区工程大队第五营在西四牌坊修筑防朴陋的时辰,发明元多半南北骨干道的石质排水渠遗址。考古队派我和于杰老师前去淸理。该水渠位于西四新华书店与同合居饭馆之间,它是用青条石砌筑的明渠。渠宽1米,深1.65米,底部顺铺青条石,仅袒露23米,其南北延长部门,尚埋于地下。在通过平则门大街路口处(今阜成门内大街)顶部包围石条。整理淤土时,我们发明一处石壁上凿刻有“至和元年五月日石匠刘三”的笔迹。至和元年是1328年。这一题记也许是元代石匠刘三,在修筑石渠中凿刻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名贵的笔墨资料。

北京市元多半遗址(从元多半遗址掘客委屈)(7)

北京市元多半遗址(从元多半遗址掘客委屈)(8)

西四新华书店及元代排水渠遗址符号

在元多半的东、西城垣北段和北城墙(俗称北土城)西段发明白三处水涵洞遗址,系向城外泄水的办法,以北城墙西段的水涵洞生涯较好。此处遗址距城区较远且交通未便,我们带着掘客事恋职员,天天来回于工地端赖自行车代步,跋山涉水不得苏息。可一旦发明有代价的遗物、遗迹就乐此不疲,这也许是考古学者的通病吧!该水涵洞是在夯筑土城前用砖垒砌的:涵洞底部和两壁都用石板铺砌而成,中部装置着一排断面呈棱形的棍式铁栅栏,顶部用砖起券。涵洞的地基打满“地钉”(木桩),其上再横铺“衬枋石”,洞身宽2.5米、长约20米,石壁高1.22米。该水涵洞的作法与宋代《营造程序》相相符,在元代考古中是空前绝后的。

供水体系

元代统治者为什么把城址选在金中国都东北方?该当说首要缘故起因是水利前提。

一是,这一城址是以金代北宫位置为中心的,这里有高梁河聚结的宽广的水域早已形成了一个情形美妙的皇家林苑,虽遭粉碎,但略加修饰却是轻易的。二是,作为统治中心的国都要有较量利便的交通前提金代这个题目没有办理好,其基础缘故起因是水源题目。元代新选的城址便于引取西山的泉水和地表积水,这个前提远优于金中都较小的莲花池的供水,有利于开通较通畅的接洽世界的航运水网。三是,新城址位于永定河和潮白河冲积扇的脊部,有较好的防洪和排涝前提,而金中都却轻易受浑河(永定河)大水泛滥的影响。

这些都是在北京都市成长史上多年实践中熟悉和总结出来的,元多半的城址选择具有高深的科学程度,应该出格给以重视。

元多半供水体系首要有二:一条是由高梁河、海子、通惠河组成的漕运体系;另一条是由金水河、太液池组成的宫苑用水体系。

颠末勘察和部门掘客,探明漕运水系的高梁河由和义门以北入城,汇入海子;再经海子桥(此后门桥)往南,顺着皇城东墙而流到城外后,转向东,抵达通恵河。经考查,其时的海子稍大于本日的积水潭、什刹海、前后海的范畴。

1974年3月,新街口豁口外基建施工时发明元多半海子泊岸船埠遗址。在南北长60米、对象宽40米的范畴内玄色淤泥中充满“地钉”(木桩),其上横铺宽17厘米、厚10厘米的柏木板,木板上再铺两层“衬枋石”。纵观其局限,想象昔时的海子船埠是多么的宏伟壮观。在皇城东北角的通惠河宽约27米阁下。

另一条金水河是由和义门以南约120米处的水门入城。金水河入城后,转向东南,流到今北沟沿而南折,经马市桥、前泥湾、后泥湾到甘石桥,过西单北大街到灵境胡同。在此,水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北流,颠末毛家湾,在皇城西北角处折而向东流入北海;另一支则一向向东流,穿过府右街,进入中海(太液池),再颠末元宫城前流出与通惠河会集。这是专供宫廷用水的水系。

北京市元多半遗址(从元多半遗址掘客委屈)(9)

元多半和义门南水门遗址

值得留意的是,1970年11月,西城区防空工程批示部在西单北大街、灵境胡同西口外施工,于地下4米处发明一段明代沟渠,我和于杰老师前去整理。1982年5月,市政工程扩建马路,在灵境胡同西口外又发明甘石桥旧址。为了担保正常交通秩序,我和考古队新分派来不久的大门生祁庆国,颠末五个夜晚掘客完毕。这是一座南北偏向的单拱弧面桥,全长38米。桥面平铺错缝青条石,石桥涵洞单拱券顶,涵洞下是一条对象偏北的沟渠,呈仰斗形,底部平铺大条砖,两侧沟壁错缝顺铺长方砖。沟底砖面以下散见元代平铺的小薄砖,沟身两侧墙外均有玄色淤泥,证明这里的沟渠和石桥是在元代旧水道的基本上制作的。

栖身遗址和街道

上世纪70年月初别离对明清北城墙一线的后英房、西绦胡同、后桃园、雍和宫后身、旧鼓楼大街豁口、安宁门煤厂、北京一〇六中学等十余处元代栖身遗址举办了掘客。

为了共同北京二号线地铁工程,考古事变者从上世纪60年月初就在明清时期城墙环线举办了踏察,北城墙一线作为重点观测工具。这里原本是元多半城内最富贵的地域,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筑明城墙时,将元多半北城墙向南移约5里,即此刻的德胜门—安宁门一线。其时因为军事必要时刻紧要,浩瀚的黎民来不及迁居,明统治者就将屋子拆毁,家具等糊口用品亦随之隐蔽于城墙内。拆除城墙时我们发明有的衡宇梁架被搗毁,山墙还生涯二三米高;古刹中的石碑、旌杆等均立在城墙之中,一些权门巨富的文玩、金饰来不及带走而毁于一旦。可想而知其时明当局驱赶住民急促迁徙的凄凉景象。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